「我是誰?為何來到這個世界?我此生是否帶有某種使命?我的人生是否具有意義?等等。如果你有思考這類問題,你就進入了心靈空間,也就是開始了心靈的覺醒。」

甚麼是心靈空間?

香港大律師查錫我表示,很多人問他,甚麼是心靈空間?他指出,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一個觀點認為,心靈空間是我們的覺知的程度,我們對物質世界、對生命、對自己、對人生的認知程度。

比如,如果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甚麼?人生有甚麼目的和使命嗎?很多人會回答說:父母生養我,我好好讀書,然後找份好工作,好好上班,爭錢養家,好好過日子,有吃有喝,有朋友一起玩耍……安安穩穩的、平平淡淡的過日子,就心滿意足了。從來沒有想過生命的意義這類嚴肅話題。這種生活和精神狀態,通常被認為是心靈在沉睡,生活在睡夢中。

如果有一天,有人開始思考,我的生活除了吃喝玩樂,是否還有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我來到這個世界,是否被賦予了某種使命或帶著更高尚的目標而來?我能為這個世界帶來甚麼?我的人生該怎麼度過才能體現出更高的價值?我在為誰而活著……當人開始思考這些嚴肅問題的時候,就代表這個人的心靈開始了覺醒,進入了擴展心靈空間的階段了。

人生的三個面相

查錫我表示,人有三個面相:第一個是身體方面對外界的反應,比如感染了細菌、病毒,身體會表現出發炎或患病的狀態。當然我們可以找醫生,或者借助外在的醫療設備等進行檢測,作出診斷和處理。

第二是心理對外界的反應。心理不同,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應就不同,專業用語叫作「有選擇性的接受資訊」。舉例說,你在走路的時候,突然有人伸出一隻腳,差點把你絆倒,還發出大笑聲。你不但不生氣,可能還跟他一起哈哈大笑起來。因為他是你的好友,你的心理認為他只是跟你開玩笑,並沒有甚麼惡意。但是,如果是一個平時跟你關係不好的人,在你經過的時候伸出腳,就算他是無意的,就算沒有碰到你,可能你都會不高興,甚至生氣。因為這個人一向與你不合拍。你的認知當中,這個人無論做甚麼對你都不懷好意。這就是心理不同,面對外界刺激作出的不同反應。

第三個就是心靈層面的反應。我們都知道人生短暫且無常,順境和逆境交織在其中,我們很難跳出各種情感的漩渦,常常在喜、怒、哀、怨、悲、恐、驚中掙紮,身心疲憊。就算生活能夠吃飽穿暖,但平淡的日子時間長了人會慢慢變的遲鈍、麻木,看到別人受苦也覺得與自己無關,沒有反應,覺得人生無趣,沒有意義。如果開始思索怎樣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並願意做出改變,比如當自己處於順境之中,有多餘能力的時候,能夠多想想如何幫助人,比如在地鐵上給年長者或孕婦讓座,或者幫助在困境中的人得到一點點安慰和歡愉;或者接受「經歷苦難是生命的本相」,每當自己面對困難和逆境,能夠處之坦然;或者在受到屈辱時,無怨無恨……這就是在開拓自己的心靈空間,在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和道德層次。這樣一天一天的努力之下,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都看開了,身體、心理和精神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也不像以前那樣輕易的就被外界事物和各種情感帶動,無論順境和逆境,你的身心狀態都比以前平靜、輕鬆和快樂。

你的世界觀是甚麼?

查錫我表示,他認識的人當中,有人在回答人生的價值是甚麼的時候,給出的答案是擁有名車、房產、財富,享受過很多昂貴的美食,因此覺得自己的人生非常豐盛。

查錫我遇見過有的人在很有能力的時候,卻過著對別人「絕對一毛不拔」的生活。有的人身家百億,卻不願意幫助一些處在困境中的人。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擁有的錢財是自己努力掙來的,憑甚麼要分派給其他人。但是,天有不測之風雲,一旦這些人突然面對困境,他們就不好意思開口請求別人幫助自己,「因為他從來沒有幫助他人的觀念。 」

查錫我說:「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你擁有和消耗了多少物質,追求物質財富不是我們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是上天給你用一用而已,當你離世的時候,甚麼也帶不走。」

「做人所需的不是物質,而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愛。在順境中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多多幫助他人。當我們在逆境中,許多有愛心的人也願意向我們伸出援手,幫助我們自己,讓我們的心得到溫暖。大家努力令這個世界充滿關愛、照顧、互助,人與人之間沒有仇怨、憎恨……這樣的世界觀,是不是更好呢?」

他認為,當自己年老,回頭看看自己的人生,常常問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是否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點點的不同?如果自己的努力曾經使這個世界變得稍微好一點點,幫助過其他人變得開心一點,此生無悔。這也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交代。

勿使心靈蒙塵

查錫我表示,我們看到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島,其實在海水下面都與大地相連。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也一樣,看似孤立存在,其實大家都是互相有關聯的。比如他聽到某個人正在受苦,就算彼此沒有機會見面,互不相識,「但是我會同情你,關心你,你的傷痛我也能感受到,如果我能遇到你的話,我一定會盡力幫助你。」

當我們看到東南亞發生大海嘯,那麼多民眾流離失所,還要承受喪失家人的痛苦,我們內心也會戚戚然,因為惻隱之心,人人皆有。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小孩掉進井裏,自然的就會去想辦法把他救出來。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出名或索取獎金等其它目的,而是出自於人的良知。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的人很冷漠,對別人完全沒有感覺,就算自己坐在地鐵上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孕婦,也沒有任何感覺,不會想到應該讓座。這就是人的良知的問題。「我們甚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良知。」

雖然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生活在越來越物質化的時代,沒有古代先賢那樣高的悟性,無法悟出高深道理。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下功夫反省自己,不再像過去那樣對物質、對感情執著不放,努力多關心周遭的人,使為私為己的心態越來越淡化,拂去心靈上的塵埃,自然也會慢慢提升心靈和道德的境界,就能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