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掀起「懷舊」之風,老香港題材的繪畫、攝影展覽頗受歡迎,除了透過相片、投影、繪畫等方式外,微縮模型也是一種頗為直觀的表現方式,細膩、立體地還原昔日舊貌。自本月13日起,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的全新展覽《香港回憶:香港舊街景縮影模型及照片展覽》拉開序幕,為期半年的展覽活現60年代上環騎樓街舖,透過微縮模型與一張張經典舊照,將老香港昔日的生活點滴和民間智慧與觀眾分享。

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舉辦《香港回憶:香港舊街景縮影模型及照片展覽》。(楊國寶提供)
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舉辦《香港回憶:香港舊街景縮影模型及照片展覽》。(楊國寶提供)

本次展覽由芝加哥大學與兩間機構合作,以視覺化的方式展示香港舊街景。其中非牟利機構雲念文化藝術協會自2021年起啟動「舊香港微縮模型計劃」,製作出1960年代建築微縮模型,在展覽中首次公開。展覽亦同時展出由OldHKinColour提供的人工智能增色的20世紀舊照片。踏入展館,彷彿坐上時光機回到昔日香港,一件件精心製作的模型還原曾經存在的舊舖風貌,訪客可以在此回味當年的生活點滴。

一件件製作精細的微縮模型,讓人回味昔日生活。(楊國寶提供)
一件件製作精細的微縮模型,讓人回味昔日生活。(楊國寶提供)

在歷史古蹟內回味流光歲月

上環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在香港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1841年英軍在此登陸,象徵香港開埠。香港從一個小漁村變成繁華的大都市,從上環的建築變遷也可以略見一斑。策展人選擇從上環起步,費時近2年,細閱該區近千張舊照片,嘗試用模型製造技術組合還原昔日出現過的店舖和建築樓景。那些消失的老舖、中西合璧的唐樓風貌、如今買少見少的騎樓建築、石屎柱躉上的書法店名、栩栩如生的店舖細節,還有夜色中熠熠生輝的霓虹招牌,均融匯其中,帶參觀者回到1960年代的老香港。

活動展出1960年代建築微縮模型,一件件精心製作的模型還原曾經存在的舊舖風貌。(楊國寶提供)
活動展出1960年代建築微縮模型,一件件精心製作的模型還原曾經存在的舊舖風貌。(楊國寶提供)

模型展出中西合璧的唐樓風貌、如今買少見少的騎樓建築。(楊國寶提供)
模型展出中西合璧的唐樓風貌、如今買少見少的騎樓建築。(楊國寶提供)

展覽地點在港島西半山摩星嶺的昔日「域多利拘留所」,俗稱「白屋」。(楊國寶提供)
展覽地點在港島西半山摩星嶺的昔日「域多利拘留所」,俗稱「白屋」。(楊國寶提供)

展覽地點在港島西半山摩星嶺的昔日「域多利拘留所」,俗稱「白屋」,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經過活化後變成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的一部份,並由香港賽馬會改裝成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在歷史古蹟內回顧歷史,亦別有一番滋味。

舊式麵包舖模型。(楊國寶提供)
舊式麵包舖模型。(楊國寶提供)

舊舖展現昔日生活場景

舊街景模型中的每一間店舖都有跡可循,雖非集中在同一條街,但店舖名稱和結構均由策展人Eric和助理經細心查證資料後,努力還原當年的場景,盡可能涵蓋當年的各類商店,「當時的店舖做生意比較單一,米舖就是賣米,豆腐舖就是賣豆腐,不像現在有超市甚麼都賣。」模型中的茶樓、當舖、米舖、燒臘舖、藥材舖、理髮店、豆腐舖、麵包舖、涼茶舖、眼鏡舖,都是他們盡可能參照舊舖的格局,透過電腦繪圖、3D打印技術製作模型,試圖將老照片中的場景立體地展現給觀眾。

模型還原舊時米舖。(楊國寶提供)
模型還原舊時米舖。(楊國寶提供)

模型還原舊時米舖。(楊國寶提供)
模型還原舊時米舖。(楊國寶提供)

模型中展示的很多店舖已經結業,但有的店舖依稀還能在現有的舊建築中窺得店名,例如皇后大道西1號的戰前直角轉角唐樓,是當區知名臘味店「有記合」的舖位,如今時過境遷,1970年臘味店結業後幾經轉手,但仍能在外牆上看到「有記合」、「金豬」及「臘味」字眼,獨具特色的「有記合」紅字綠邊的水磨石招牌仍留存外牆上,述說著當年的故事。

皇后大道西1號的戰前直角轉角唐樓,是當區知名臘味店「有記合」的舖位。(宋碧龍/大紀元)
皇后大道西1號的戰前直角轉角唐樓,是當區知名臘味店「有記合」的舖位。(宋碧龍/大紀元)

「有記合」1970年代已結業,如今仍能在外牆上覓得店名。(宋碧龍/大紀元)
「有記合」1970年代已結業,如今仍能在外牆上覓得店名。(宋碧龍/大紀元)

街景模型還原「有記合」臘味店的昔日場景。(楊國寶提供)
街景模型還原「有記合」臘味店的昔日場景。(楊國寶提供)

街景模型還原「有記合」臘味店的昔日場景。(楊國寶提供)
街景模型還原「有記合」臘味店的昔日場景。(楊國寶提供)

細心的朋友或可觀察到,在一間大茶樓的外牆上掛有亮燈的結婚花牌,慶祝一對新人喜結良緣。原來這是Eric的一個小心意,希望將這個花牌送給父母,表現60年前的浪漫婚禮。模型中的「富龍大茶樓」原型正是上環皇后大道中382至386號的「富隆茶樓」,當年瞽師在茶樓內演唱南音,茶客品茗玩雀,不亦樂乎。Eric有些感慨:「過去茶樓真是休閒場所,大家坐在一起品味『一盅兩件』,但現在的快餐式點心點越開越多,半小時食飽走人,匆匆忙忙,已經沒有當時的雅興。」

模型中「富龍大茶樓」原型是當年的「富隆茶樓」。街邊停泊的紅色人力載貨三輪車,也是如今消失的載貨工具。(楊國寶提供)
模型中「富龍大茶樓」原型是當年的「富隆茶樓」。街邊停泊的紅色人力載貨三輪車,也是如今消失的載貨工具。(楊國寶提供)

模型中街邊停泊的紅色人力載貨三輪車,自1980年代之後已經消失,只有老一輩人才有當年的記憶,據悉這類的人力貨車也需要領車牌。Eric講述,他也沒有見過實物,是在舊相中看到這一車型,方去翻查資料嘗試製作模型還原其模樣,希望給大眾認識到這一消失的交通工具和當年人們的運貨方式。

昔日茶莊模型。(楊國寶提供)
昔日茶莊模型。(楊國寶提供)

昔日武館模型。(楊國寶提供)
昔日武館模型。(楊國寶提供)

精心還原霓虹招牌特色 「鏤空」招牌體現民間智慧

近日上映的港產片《燈火闌珊》重現掛滿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的街道場景,令人回味無窮。Eric生於70年代,見證過霓虹招牌最為鼎盛的時期。今次製作模型,他特別想還原港式霓虹的特色:「霓虹光管都是當時的香港很出名的事物,街道很密集,你可以看到一片燈海啊,五顏六色的,很壯觀!現在變成了LED,也不能夠做那麼大的招牌了,舊有的大招牌也都在拆卸中,很多行業消失了,那個感覺完全不同了。」

這次製作上環舊街道模型時,團隊成員最花時間的就是將舊照片上的招牌字體記錄下來,轉換成模型上的字樣。Eric講述:「過去有很多字都是由寫字師傅逐個字寫稿後,再請招牌匠跟字稿造出招牌,所以每一家的招牌各有特色。這次我們是參照舊照片的字型,逐個逐個字電腦化再印出來,盡量還原出當時的字體,如果有的字實在不清晰,沒有辦法取樣,我們就要自己畫,這是最花時間的。」

除了招牌字體外,招牌的外型也需要貼近真實,仔細觀察有記合臘味的「L」型招牌,設有鏤空的菱形孔位,原來當中融入了民間智慧,因香港常常有颱風,巨大的招牌容易被吹落,因此人們想出了「疏通」的方法,在招牌的表面設計出通風口,不是一味地阻隔風力,從而使得招牌歷經颱風的吹襲也可以穩固存在。製作團隊在搜尋資料和製作模型時,亦深深感受到了民間智慧的力量,盼透過這些細節帶給參觀者新的啟示。◇

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舉辦《香港回憶:香港舊街景縮影模型及照片展覽》。(楊國寶提供)
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舉辦《香港回憶:香港舊街景縮影模型及照片展覽》。(楊國寶提供)

香港回憶:香港舊街景縮影模型及照片展覽

展覽資訊

展期:2022年12月13日至2023年5月15日

參觀預約網址:https://airtable.com/shrNqTRY3bGwMNkWT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