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組織訂立的「世界中風關注日」。衛生署今日(29日)表示,中風是香港第4大常見死因,去年有3,126宗登記死亡個案。衛生署提醒市民多運動、均衡飲食,並留意如果出現7種常見的中風徵兆,應儘快求醫。
中風的成因可以是由於大腦某部分的血液供應因血凝塊而被切斷,或腦動脈破裂而引致出血。患者可能會突然感到面部、手部或腿部(特別是身體其中一邊)麻痺或無力,或出現嘴歪或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的情況,甚至昏迷及死亡。
衛生署引用國際研究指出,全球90.7%的中風病例是由10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共同導致,包括吸煙、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中央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問題和社會及心理因素。
衛生署表示,體能活動能直接或間接改善血管功能和中風的風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只要體能活動量足夠,無論是較快步速的步行或踏單車又或休閒活動,對中風均有預防作用。為了健康,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同等時間和強度的體能活動。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上期刊「非傳染病直擊」,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包括快步行、在平地上踏單車、跳社交舞、水中健體,以及家務活動如洗擦浴室等。體能活動或運動有助預防引致中風的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問題。 此外,體能活動會促使大腦釋放一些化學物(例如安多芬和血清素),有助減少憂慮和抑鬱症狀。對於酗酒和吸煙人士,研究指帶氧運動可減少他們對煙酒的渴求。中度和高度活躍的人士與不活躍的人士相比,中風的發病率或死亡率分別低20%和27%。
衛生署亦建議市民保持均衡飲食,不要吸煙,避免飲酒,保持適中的體重和腰圍;定期檢測「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以減低中風風險。
中風患者越早察覺警示和症狀並接受診治,治療效果越佳。衛生署提醒市民留意中風的徵兆,包括:
1、面部、手部或腿部(特別是身體其中一邊)感到麻痺/無力;
2、突然嘴歪、流口水;
3、突然口齒不清或理解困難;
4、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
5、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
6、吞嚥突然出現困難;
7、暈眩、失去平衡、手腳不協調、噁心及嘔吐但原因不明。@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