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蝦皮今年以來持續在全球開始縮減成本,除了逐漸退出多國市場外,日前也被爆出針對中國員工大動作裁員,近日也傳出台灣部門開始裁員,台學者認為,蝦皮用低價、甚至免費的方式滲透市場,並靠著補貼的方式在擴張,但當資本逐漸虧損、撐不下去時,就是宣告他過去不正常的策略結束了。
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蝦皮持續在全球範圍縮減成本,例如在東南亞市場上調佣金、支付費和包郵費率等交易相關費用,接連關閉法國、印度、西班牙等站點;有消息稱蝦皮將繼續縮減南美業務,關閉在智利、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當地的業務,並完全退出阿根廷市場。此外,蝦皮繼先前在中國大裁員後,近日也傳出台灣蝦皮員工被通知裁員。
蝦皮背後資本 無法補貼虧損
線上電子商務平台蝦皮購物總部設在新加坡,創辦人李小冬1977年出生於中國天津,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在獲得史丹福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移居新加坡。2017年蝦皮在台灣掀起電商大戰,有律師指控蝦皮企圖掩蓋中資身份,其背後大股東是中國騰訊。騰訊於2022年2月開始減持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的股票,並於9月宣布放棄對冬海集團的全部投票權,並退出董事會。
財經專家徐嶔煌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指出,蝦皮打著免運並從資本上補貼,反映的就是中國過去資本市場擴張的思考方式,認為自己的資本夠多,虧損了還是可以繼續,等到把競爭對手打倒、獨佔市場的時候,就可以慢慢把利潤轉過來。
「但這個思考方式已經過去了」,徐嶔煌說,這也就是為甚麼蝦皮逐漸退出多國市場,因為他背後的資本,已經沒有辦法無上限地貼補虧損以競爭下去;所以他就必須做兩個動作,第一,把不賺錢、競爭不過別人的市場收起來,第二,虧損時就必須縮減成本,例如裁員,而這兩個動作背後反映出來的意義,就是中國市場的資本擴張階段已正式告一段落。
徐嶔煌說,正常做生意的邏輯是講本求利,蝦皮用虧損補貼來換市佔率這種不正常的擴張方式,到某個階段就會破功;當回歸基本面與其他競爭對手競爭時,誰好誰不好、誰對消費者比較有利,就是彼此攤牌的時候。
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師豪則對《大紀元時報》表示,蝦皮虧損嚴重,所以包括台灣也開始在縮減、遣散,而蝦皮的戰場拉得太多、太廣了,不管是實體或虛擬通路,通常都是先聚焦在幾個主要的戰場,再慢慢擴展。而蝦皮就是「遍地開花」、每個國家都去,市場不聚焦,資源就會分散,造成利多必分。「蝦皮都是用低價、甚至免費的方式去滲透市場,但這種方式是流血戰、打不久,就是看誰能撐得下去,若對手能撐下去,他就撐不下去了。」
低價或免運費 不是好策略
「對所有的行銷策略來講,用低價或是免運費的方式,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他就是在撒錢」,吳師豪說,而蝦皮開始收費後所面臨的問題,除了要面對台灣其它電商平台如PChome、momo的競爭之外,就是他們所提供的附加價值消費者是否買單。
至於其它中國電商如淘寶、天貓等,是否也會面臨到內需不振的狀態,對此,吳師豪表示,淘寶、天貓以前太高調,高調之後就變得非常資本化、奢侈化,所以有點被打壓,因此淘寶、天貓會受到中國政府緊縮政策的影響。
吳師豪說,這些大的電商平台未來會怎麼樣,還要看中共政府的政策來決定,假如政府希望經濟發展重於既定政策,可能就會給其輔導資源;反之,若中共政府不希望這些電商平台大到不能控制,可能就會開始緊縮,就像緊箍咒一樣,壓制他們成長的動能。
徐嶔煌則表示,越來越多外資發現,中共政府的政策可以說改就改、說變就變;例如以前許多外資紛紛投入中國補教業,中國的補教業直接跨牌在國外上市,但是中共打補習班、說打就打,當外資發現不確定(因素)很高的時候,就會有越來越多資本不願意進到中國。#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