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基因編輯主要被用於研究、治療和預防疾病。而如今,這種技術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農產品改造中,以創造更「完美」的物種。含高量營養素的番茄、零反式脂肪的大豆油⋯⋯越來越多的基因編輯食物,開始進入市場。
有觀點認為,基因編輯食物比基因改造食物更加安全。而美國農業部(USDA)也在2018年明確表示,多數基因編輯食物不需要進行監管。[1][2]但這些將越來越多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真的不存在風險嗎?
「基因改造2.0」來了 基因編輯食物或將越來越多
2021年9月,基因編輯「西西里胭脂」番茄正式開始販售。這是第一個上市的用CRISPR–Cas9技術製造的基因編輯食物。
這個基因編輯番茄,含大量的GABA營養素。這種營養素有助於降血壓,促進放鬆。
日本研究人員把普通番茄的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移除了。移除這個基因後,番茄中的一種酶的活性增加,促進了GABA的生成。這種番茄中的GABA含量,比普通番茄增加了4~5倍。[3]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指出,無論是基因編輯,還是人們熟悉的基因改造,都屬於基因改造(又稱基因工程)。
最早出來的技術是基因改造,即基因轉殖。它是將來自另一個物種的基因,插入植物或動物的基因組裏,比如特定的細菌基因。目的是通過人工改造,提升動植物的的抗疾病、抗乾旱等特性,或促進生長速度、增加產量,或增進營養成份等。不過,基因改造日後的成品,會表現出外來物種的基因。
郭華仁表示,基因改造是「基因改造1.0」,基因編輯則是「基因改造2.0」。他解釋,基因編輯的成品,是直接修飾生物自身的基因,所以大部份沒有表現外來基因。但基因編輯使用的最普遍技術,是CRISPR–Cas9,這一技術會使用外來物種基因作為編輯的工具,最後再把轉殖進來的外來基因拿掉。
在基因編輯番茄上市的同時,日本還批准了兩種用CRISPR進行基因編輯的魚——虎河豚和真鯛。這些魚的基因被調整,可以迅速長出更多的肉。其中,基因編輯的虎河豚重量是普通虎河豚的近2倍。
而早在2019年,美國就已經用另一種較早期的基因編輯技術,創造出反式脂肪為零的大豆油,並引入市場販售。
如今在全球,已經批准販售的基因編輯食物,還有大豆、粟米、蘑菇、油菜和水稻等。[4]
市面上基因編輯食物的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多。從2014~2015年起,用CRISPR進行基因編輯的商業性農產品的專利數量迅速增加。[5]
基因編輯食物 可能有2大風險
人們相信,改造基因是為了讓農產品更完美,解決蟲害、乾旱、營養不足等問題。但人們對雙刃劍另一面的認識,總是需要更漫長的時間。
「從短期看,基因工程確實能見到一些效果」,分子生物學博士Joe Wang表示,「但卻有可能帶來長期隱患。」
無角奶牛曾一度成為動物界的明星,出現在一則又一則的新聞中。
許多品種的奶牛會長角,但是為了預防它們的角傷害到人和其它動物,以及省下餵食槽空間,它們的角會被去除。為了解決牛角的問題,基因編輯公司Recombinetics在多年前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養出無角奶牛。
他們只是把普通奶牛的DNA,加上了幾個「字母」。這些奶牛的後代,也沒有長出牛角。
但幾年後,意外發生了。
FDA發現,在一頭公牛改造後的基因組序列中,包含一段異常的細菌DNA,其中竟出現了一個能讓個體擁有抗生素抗藥性的基因。抗生素抗藥性是近年來全球健康危機之一。科學家尚不清楚,基因編輯奶牛出現這個基因,這是否會帶來比預計更大風險,FDA也強調它「不危險」。然而,這個抗藥性基因,可能被牛體內的腸道菌吸收,利兹大學退休微生物學家約翰‧赫瑞德(John Heritage)向《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表示,這可能會為抗藥基因的傳播創造不可預測的機會。[6][7]
事實上,這也是人們對基因編輯食物目前認知的風險之一。
風險1. 基因編輯過程中發生意外,產生新毒素或過敏原
基因改造過程發生意外,這個問題在基因改造食物中就有發生。因為基因改造技術無法控制外來的基因嵌入染色體的哪一部位。
郭華仁解釋,有研究比較了基因改造大豆、非基因改造大豆的蛋白質,這些基因改造大豆原本只插入了一個外來基因,應該只多一個沒見過的蛋白質。但比較結果發現,兩者的蛋白質相差約40個:一半是原來有,基因改造後沒有了;另一半是原來沒有,基因改造後多了出來。
相比之下,新興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實現對特定基因的修改,更為精準。就像裁縫修改一段拉鍊,把特定的部份剪掉,再補上新的。然而,在剪掉、修補的過程中,可能出錯,出現意料之外的變化;也可能把另一段相似的拉鍊也剪掉。[8]
郭華仁表示,這個過程,可能產生無法預想的副作用。例如,產生新的導致過敏的蛋白質或新的毒素。
「基因工程,包含基因編輯,都有損傷DNA的潛在可能性」,倫敦國王學院基因表達和治療小組負責人、分子遺傳學家邁克爾·安東尼奧博士(Michael Antoniou)2022年4月接受訪談時也曾說,改變基因功能,就不可避免地會改變植物的生物化學特性,「就可能製造新的毒素和過敏原⋯⋯這是我最主要的擔心。」[9]
風險2. 除草劑殘留
基因改造食物還有另一大疑慮,就是除草劑殘留。
無論是基因編輯、基因改造農作物,多數會加入抗除草劑基因。這是為了在給農作物施用除草劑除雜草的時候,不會傷到農作物本身。
農夫在種植這些作物時,因為缺少了顧忌,會使用大量的除草劑把雜草除乾淨;而且,時間久了,雜草也會對除草劑產生抗性,就需要繼續增加除草劑用量。
於是,惡性循環開始了。自1996年引入抗除草劑基因改造作物後,除草劑的使用量年年增加。而種出食物的除草劑殘留,也越來越多。[10][11]
使用最廣泛的除草劑之一是草甘膦(glyphosate,又稱嘉磷塞),商品名為農達(Roundup,又稱年年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草甘膦分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2A類致癌物。[12]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塞內夫(Stephanie Seneff)與科學顧問沙姆索(Anthony Samsel)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80%的基因改造作物,特別是粟米、大豆、油菜、棉花、甜菜和紫花苜蓿,專門引入抗草甘膦基因。
除了致癌疑慮,草甘膦可能還有更多危害。他們蒐集研判了286篇研究論文,指出草甘膦會抑制肝細胞線粒體裏的酵素——細胞色素P450,它具有解毒能力,可以分解外來有毒物質。另外,草甘膦還對腸道菌有不利影響。
這些影響不會立即顯現出來,但長期可能導致炎症性腸病、肥胖症、抑鬱症、過動症、自閉症、阿茲海默症、柏金遜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癌症、不孕症和發育畸形。[13]
《環境健康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Journal)發表一篇動物實驗表明,大鼠長期暴露於草甘膦極低劑量的環境下,仍導致肝腎病變。[14]
基因編輯食物 不需要被管制?
基因改造食品是否安全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很多支持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的人認為,人們已吃了二十幾年的基改作物,也沒有證據可證明對人體健康造成問題。
對此,郭華仁表示,因為基因改造食品並不是劇毒藥,人不會馬上吃出問題;而且,人們日常吃大量加工食品,即使若干年後身體出了狀況,通常也不會認為是基改食品造成的。因此,這個命題至今沒有辦法證明,卻也沒辦法排除。
目前,各國對基因改造食品都採用預警原則,規定商家在商品上標示。至於是否購買食用,由消費者自己決定。
然而對於基因編輯食物,有觀點認為,這類食物上市後甚至不必像基因轉殖食品一樣特別標示。理由是基因編輯的農產品沒有表現外來基因,沒有安全上的風險。
郭華仁認為,基因編輯產品包裝不用標示的想法是不對的。事實上,基因編輯食物過程中會以外來基因作為工具,這些基因未必能完全拿掉、去除乾淨。而且,基因編輯還存在著上述提及的許多未知風險。
不過,各國對基因編輯食品的法規,比基因改造食品寬鬆多了。
美國農業部不斷表明,基因編輯農產品不在管制範圍之內。植物技術專家在向該機構提交詢問後,通常在幾個月內獲得綠燈,可以自由種植他們的基因編輯食物,並且不會接受監督。
除了美國,巴西、澳洲等國也採用類似的管制方式。相比之下,歐洲的管制至今仍較為嚴格。
安東尼奧指出,這些基因改造農產品不受監控,它們攜帶的「意料之外的基因」就會在環境中傳播,它們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另一方面,「(科學界)對它們的風險認識不足,也會對民眾造成傷害。」
另一個對基因編輯食品的擔憂是:這種行為究竟是否違反自然?
Joe Wang表示,支持基因編輯的科學家認為,現在他們做的事,在自然界也同樣會發生。只是自然界的速度較慢,而他們是將它加快速度而己。「但是,人不是『神』,無法掌控一切。人類做這些事情,出錯、出現危險的機率肯定比自然發生的多」,他說。
「我們人類已違反自然法則很久了」,郭華仁說。
*該研究並未公開發表,大紀元無法查證真偽。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