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涼茶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作為粵港澳三地的傳統飲品,隱藏在涼茶背後其實有不少趣味故事。剖析涼茶的發展歷程,也能一窺香港社會的演變。文化系列專題「涼茶趣談」,邀請到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就其近年來走訪涼茶舖的經歷,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涼茶在嶺南一帶流行,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基礎,所研製出的飲料,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在香港已有百餘年歷史。
涼茶在大陸、香港、澳門都歸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彼此對其的定義都不同。鄧家宙解釋,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列為「涼茶配製」,即是一種有權威的配方和特定的技藝傳承;但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中,屬於「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港人對於涼茶的理解與大陸不同,認為涼茶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功能性飲品,涼茶的成分因人而異,各店鋪「家傳秘方」中的藥材分量或有差異。以廿四味為例,不同的涼茶店會視乎個人體質、天氣、地域等使用不同藥材,其分量各有不同,並無特定標準。
「生魚野葛菜」不屬於香港涼茶範疇?
走訪本港大街小巷的涼茶舖,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涼茶舖賣野葛菜水,總會擺放一罐鹽在旁邊,有人解釋加鹽可以降火,這一說法仍有待考究。鄧家宙娓娓道來昔日的一段歷史:「其實加鹽調味是真!野葛菜水過去在1950年代前是加了生魚的,『生魚野葛菜』是涼茶的一種,但是因為50年代後政府頒發了《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涼茶舖營運須申領涼茶許可證,才令這款涼茶的配方更改了,如今只能從仍然存在的鹽罌找到當年生魚野葛菜涼茶的蹤影了。」
鄧家宙解釋,因《條例》指明,製作及售賣涼茶亦要向食環署申領牌照,並要上報涼茶的配方和份量,不能加肉類,如果增加了生魚,就變成了熟食,所以店家需要再申請另外的熟食牌照。很多涼茶舖於是將流傳多年的「生魚野葛菜」剔除生魚的部分,但仍保留了昔日加在湯水中的鹽,就變成了如今的野葛菜水。但在香港以外的地區,如廣東涼茶,仍保留著「生魚野葛菜」的配方。但對於龜苓膏而言,成分中包含著龜板,並不涉及龜肉,因此不屬於湯水熟食類,可以在涼茶店賣。
灣仔涼茶舖緣何改名「卑巴桶」?
談及涼茶舖的趣味名稱,鄧家宙介紹了一間昔日位於灣仔柯布連道取名「卑巴桶」的涼茶舖,原來這個店名的由來與涼茶店的服務對象有關:「當時很多印巴裔的人來港從軍,做警察等等,他們來到香港後,同樣對這裏濕熱的氣候不適應,有人就介紹他們去喝涼茶,他們也發現喝涼茶後身體會舒服一些。灣仔這間涼茶店原本是一間藥材舖,兼做涼茶生意,老闆為了讓印巴裔的客人知道店內賣涼茶,就把一個裝有涼茶的大木桶搬到店舖前,大木桶的英文是『big barrel』,這個名字就在印巴裔人中流傳開了。老闆索性就將店名改成『卑巴桶』。」◇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