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蘆溝橋事變85周年,教育局借機公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學校計劃及安排」,「讓同學親身體驗國家歷史文化和最新國情」(引自蔡若蓮Facebook)。所有學生須於修讀公社科的3年期間到內地考察一次,所有費用由該局支付。該局提供21個行程供學校選擇,由2至5日不等。
「考察團」是中共重要的統戰工具。中英談判前夕,報章不時會有工商界訪京團的報道。這股風氣在學界亦一直存在,中共建政後其中一個最早的學界訪京團是1955年由港大中文系陳君葆組織,獲總理周恩來接見。1970年代,大學生到內地交流已蔚然成風,林鄭與李永達、單仲偕等在港大就學時曾一同到北京清華大學交流。我在1980年代末就讀港大,多次到京、穗交流,香港新華社(即今天中聯辦)策劃行程兼全程陪同。
這股風現在已吹到中學,而且是強制執行。
既屬強制,且每校一個年級的學生多達170人,相信接待方只能提供罐頭內容,不及以前般「精彩」。以前可以點精彩?曾參與教師交流團的朋友告訴我,接待方某晚帶全體香港教師到夜總會消費,以展示「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有女教師接受不了這個「文化衝擊」哭了,其校長勉勵她們要尊重接待方的安排。而我到清華交流期間,每晚都到校園內的卡拉OK歌廳消遣。
講開清華,為何交流只安排粵閩豫黔四省,沒有北京?要「刮骨療毒」,要認識祖國的偉大,社會主義祖國首都乃不二之選。反正坐高鐵,貴州要7個小時,北京只多兩小時。反正要考察,為何不到最好的地方?
平心而論,行程安排尚屬合理。合理的意思不代表沒有洗腦,公社科課程明言反對「正反二元」,強調「正面的價值觀」,所以公社科的設計就是只能用單一角度思考。合理的意思是沒有明目張膽的染紅,只有貴州一團在「遵義會址」一項下明言「認識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其餘各團內容只涉及晚清、民國、文化遺產,以及當代建設成就。
文件顯示,教育局官員對行程未必全然掌握。例如廣州「沙面建築群」和廈門「鼓浪嶼」,前者文件說「參觀曾被劃為英法租界的沙面地區,以及歐洲風格的建築,認識當時列強在中國勢力擴張的情況,明白國土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不可缺少的部份」,後者則僅說「欣賞島上中、西式古典建築群,認識其建築特色」。官員們似乎不知道鼓浪嶼是國際租界,曾有13國於此設領事館。
所有報章包括左報在報道時,均忽略了文件將公社科課程與國安教育框架等量齊觀,換言之,應正其名為「公社科及國安教育考察團」。
香港約有四百中學,一年內有幾萬學生到內地交流,當中會遇到甚麼趣事?會否遇到前幾天河南銀行維權事件?甚至另一場六四?內地流行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任你扭盡六壬,往往難敵天意。願所有學生都能看到真實的中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