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四二四年,明成祖在第五次親征漠北回軍的途中,病逝在榆木川,他輝煌的文治武功將大明朝推向頂峰,史稱「永樂盛世」。但我們常說,盛世之下隱藏著危機。這又是什麼樣的危機呢?
◎漢王起兵謀反 宣宗親征平叛
成祖駕崩後,長子朱高熾繼位。成祖選擇儲君時,很是猶豫,因為他的長子朱高熾有一些生理缺陷,身體不太好、非常肥胖,而且一條腿瘸。《明史》說,他「體肥重,有足疾」,所以當時成祖覺得他的二兒子漢王朱高煦可能是更好的人選,因為朱高煦不但英武善戰,而且在「靖難之役」中,屢次救成祖於危難。成祖猶豫之時,大臣們也分成兩派,一派支持長子,一派支持次子。
後來成祖向大學士解縉徵詢意見,解縉說,長子仁孝,應該立長子。成祖沒吱聲,不置可否。解縉緊跟著又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成祖一聽笑著點頭。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一向得到成祖的寵愛,成祖傳位給長子,將來自然會傳位給朱瞻基。成祖想明白這個問題後,立了長子為王儲。
成祖駕崩後,朱高熾繼位,史稱明仁宗。仁宗在位的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年。他廟號是「仁」,說明他是一個仁愛之人。他非常寬厚,在「靖難之役」後,很多人因為支持原來的建文帝被貶戍邊,或者被賣為奴隸,仁宗將他們全部赦免。仁宗去世後,朱瞻基即位,年號宣德,史稱明宣宗。宣宗在位十年。仁宗和宣宗在位時間加在一起雖然只有十一年,但是他們延續了永樂時期的盛世,他們兩個在位時期史稱「仁宣之治」。
宣宗剛剛即位時,發生了一場宗室之禍,他的叔叔漢王朱高煦謀反。因為朱高熾被成祖立為太子時,漢王朱高煦就一直心懷不滿,他認為自己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他就耍了很多陰謀。但是,後來被成祖發現了,將其貶到樂安州(今山東東營)就藩。
仁宗皇帝駕崩時,世子朱瞻基(後來的宣宗)正在南京。聽到父親的死訊,他立即從南京回北京奔喪,同時也準備即位當皇帝。途中路過山東,漢王朱高煦準備在半路上伏擊他,但是因為朱高煦得到消息比較晚,加上太子日夜兼程地趕路,所以他沒來得及準備好,使得太子躲過了這場刺殺。
宣宗登基後,漢王不斷地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宣宗都盡量滿足他,也不去責備他,儘儘如此,朱高煦還是決意謀反。他勾結了山東的都指揮使(相當於軍分區司令),吞併了附近五個縣,把他們的軍隊納為麾下,然後分成五支軍隊,準備造反。同時他聯繫朝廷內的大臣,謀求他們的幫助。張輔接到消息後,報告給宣宗,另外還有其他人也在舉報漢王,所以宣宗決定討伐朱高煦。
宣宗雖然很仁愛,但是他並不是一個軟弱的人,他其實很有主意。他出軍的時候,問手下的將軍們,你們看漢王下一步的戰略是甚麼呢?有人說他可能會去攻擊濟南,還有人說他可能會奔襲南京。宣宗笑說,不可能,濟南城很難打,他要打濟南需要花很長時間。現在我們大軍已經出發了,在我們到達濟南之前,他根本就來不及打下濟南,這樣他就會腹背受敵,所以他不可能去打濟南。至於說南京就更不用想了。他手下的將士們都是山東本地人,誰願意背井離鄉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打仗,何況又沒有甚麼正當的名義,所以我認為,他肯定會龜縮在他的樂安州不出來。他之所以想造反,就是欺負朕年幼,覺得我是一個沒有擔當的人、他一造反我就嚇壞了,他絕不會想到我會御駕親征,只要大軍一到、我一出現,他馬上就會投降,你們看著吧。
大軍開到樂安州後,漢王手下的人一看皇帝親自來了,果然一些人就覺得這事玩不下去了,商量著主動把漢王抓起來,交給皇上處置。朱高煦也知道這事沒法再搞下去,也就投降了。
◎內閣票擬決策 太監深度干政
從明成祖到宣宗,雖然時間不長,成祖二十二年、仁宗一年、宣宗十年,但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跟當時太祖設計制度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比較突出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閣開始有了決策權,二是太監開始深度干政。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大案以後,廢除了宰相,朱元璋一個人累死累活疲於朝政,國家大事還是處理不完,所以洪武十五年,他開始設立大學士作為諮詢官,給他提供一些國策的建議。那些大學士只有諮詢的功能,沒有決策權。成祖登基以後,開始建立內閣,第一個閣員就是大學士解縉。這時候內閣的意見份量已經比較重了,但是內閣還是沒有決策權,雖然他們已經開始越來越深度地參與朝政。
宣宗時期,內閣開始有了票擬權。甚麼叫做「票擬」呢?就是一個奏章上來後,內閣大學士先看,看完後把自己的意見寫在小紙條上再貼在奏章上,這就是一個「小票」。所謂「票擬」,就是以小票的形式來擬旨,模仿皇帝的口氣寫一個處理意見。這個小票皇帝會看,如果皇帝同意,就不用再單獨出意見了,只需用紅筆在底下批「如擬」,意思是按照他們的意見辦。票擬權等於是賦予了內閣一些決策的權力,很多事情不大,皇帝也就不去管那麼細了。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規定,後世子孫不得設立宰相,如有人提出這個建議立即處死。但內閣的設立和賦予內閣票擬的權力,使得內閣大學士已經形同宰相,皇帝則有最後的決定權。但宣宗的另一個政策,又造成了皇帝決定權的旁落。
一提到明朝,大家經常會想到三件事,一個是特務特別多,錦衣衛幾乎與整個大明王朝相始終,另一個是宦官專權,還有一個是皇帝怠政,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萬曆皇帝將近三十年不上朝。皇帝怠政和宦官干政這兩件事其實是非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皇帝怠政之後,本來很多該皇帝處理的事就落到了宦官的手上。其實這不是從嘉靖和萬曆時期開始的,而是在正德年間,即武宗時期,當時的大太監劉瑾就已經開始行使皇帝的權力了。
他怎麼行使皇帝權力呢?就是內閣有了票擬之後,會把奏章連同小票交給大內,大內實際上是宦官在掌管,大內分為12個監,如司禮監、尚衣監、尚膳監等等,每個監有相應的功能。司禮監為首的叫掌印太監,他的副手叫秉筆太監。秉筆太監是幹甚麼工作的呢?當皇上同意大學士對一件事的建議、批「如擬」兩個字後,他不能就這樣把奏章給大臣發回去,這時,秉筆太監要把小票上的意見再抄一遍,然後交給他的上司掌印太監蓋章,再發回去,這就相當於皇帝的意見了。
如果我們把整個決策過程梳理一下,會發現內閣可以票擬、秉筆太監可以抄寫、掌印太監可以蓋章,中間完全可以把皇帝繞過去,這就給皇帝怠政、將國事交給太監處理打開了一個後門。(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