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6.01,按周微跌0.01%。分區指數個別發展,港島及九龍分別下跌0.63%及2%,新界東及新界西分別反彈1.32%及0.52%。其餘領先指數亦互有升跌,大型單位回升2.11%,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分別再跌0.41%及0.48%。中原經理人住宅售價指數(CSI)最新報54.2,按周回升0.65個百分點。
博物館不單是「硬件」
CCL連跌3周,累計跌幅1.2%,但總結全年樓價指數上升5.6%。各區表現不盡相同,新界西全年升9.32%,其次是大型單位8.25%,新界東6.56%緊隨其後。指數表現反映疫令富者越富及未來規劃發展。新地位於元朗的Yoho Hub趁勢開售三百多火,平均呎價2.1萬,假期售出八成多。長假期港人無法外遊亦帶動二手成交回升。各界看明年住宅樓價,地產代理預期CCL將超越200大關,進一步遠離負擔能力,但劏房問題及資助房屋輪候時間將持續惡化。另外,西九文化區經歷廿年規劃,各展館陸續落成。上月,耗資70多億興建及購買館藏的M+視覺文化博館開幕,首年免費,吸引眾多人士入場參觀。政府意欲將博物館打造成國際一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現中國當代藝術云云。興建博物館理應沒有甚麼爭議,但特區則例外。M+館藏以購買為主,開館前已有8千件物件,購買館藏模式容易變成資金用作某些方向性購買,從而製造市場,情況值得關注。政治與文化藝術互相影響,從來不能劃清界線,只是前者介入多少而已,特區情況則有目共睹。異見藝術家的政治爭議作品無法展出。展館其中重要目的是展示本地當代文化,可是近20年政權移交後特區在各種意識形態衝突中的文化表現「零呈現」。可見將來有任何批評或令政權尷尬的展品,官方喉舌及立法會議員就跳出來施壓,既無展出機會,亦成為購買或接受捐贈這些作品中的一道「紅線」。一個成功的博物館,除了硬件之外,還要有配套的藝術教育工作,長期推廣策略,引起大眾興趣及思考。要與國際接軌更要獲得國際的認同,可是今天特區政治及經濟大氣候獲得多少國際認同?沒有靈魂,剩下的只是肉身,隨時被政治及經濟利益侵佔。
「硬件」還需要有「靈氣」
佛山市複製了日本歌舞伎町一番街,100公尺的街道,霓虹燈、日式招牌、街道欄杆、車站路牌等抄得一模一樣,吸引了不少商舖投資者及打卡人士。不管硬件如何相似,某些日子就是不准開燈,日文字招牌被遮蓋,且掛滿格格不入的旗幟,街道的潔淨度及訪客的行為,都令人清楚知道體驗的是表面而不是文化。還有杭州的艾菲爾鐵塔,薑堰的凱旋門,大連的日本風情街,惠州的奧地利Hallstatt...遊畢這些「地標」,令人更嚮往一遊「真實版」。有錢有權,複製硬件並不困難。但為何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地方,14億人的創意,還要抄襲,值得深思。有些建築因政策方向突破文化底線,山東某市就曾將觀音像換上孔子頭,引人訕笑。筆者有幸走訪不少地方,北京的天壇,上海的外灘,歐美一些並不繁華的角落,文化遺址,這些地標承載着歷史與文化的信息,滲逸出的韻味,反令人流連駐足,重遊多次還是歷久嚐新。尤其是那些代表信仰的地方,令人感恩謙卑,生起正念,為了願景而咬緊牙關。很多「硬件」以外更是一份堅持。世界聞名的水都威尼斯,若果意大利人只看錢,建幾幢高樓大廈,填海造地,威尼斯早已消失。就是那份堅持,威尼斯仍保著一股「靈氣」。這股「靈氣」帶著廣大民眾的認同與自豪,提升著文化內涵,牽引着一個地方,將人凝聚起來,發揮非一般的力量。利用權力改變原有文化、信仰及歷史記憶,硬將某些建築及雕塑拆毁,改頭換面,破壞的不單是「硬件」,而是民眾心靈庇護所與認同,結果民眾「躺平」,又或轉向物質追求。
靈魂變異城市剩下名字
到底一個城市的靈魂是甚麼,十分抽象,虛無飄渺,難以捉摸。有指是獨特的文化及歷史,有指是特色建築及文化遺址,有指是一個集體意識。不管是那種描述,香港肯定是一個擁有靈魂的城市。獨特的中西文化匯聚,多元信仰,幾代人的努力與信念凝聚出同舟共濟,互諒互讓,勤奮堅毅的獅子山下精神,在互相爭論,互相碰撞中構建出大致公平環境,堅守法治精神。一個地方歷史未必一定光彩,甚至承載着神州大地被抹去的歷史,但承認及尊重歷史就是這裏成長的營養。獨特的地理環境,迷人的海港,與市區近在咫尺的山徑,世界級的地質公園,這些特質令世界識別這座城市,令人嚮往一遊,令這裏的人引以為傲,令寂寂無名的漁港變成東方之珠。今天的香港,政府錢有的是,馬照跑股照炒,官員稱未來是創科重鎭,與大灣區7千萬人口融合,前途機遇無限,但為何十年前電視劇的那句「This city is dying!」引起共鳴?連資歷最深剛退下的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亦說「This is not the HK we know and love」。就是這十幾年間,大部分香港人都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改變。變得如何,筆者留下多條問題讓讀者自己衡量。這個城市令民眾感到自豪的還有多少?同舟共濟還是親疏有別?社會公平公義還是有人享有更多公平公義?多勞換來多少生活改善?法治是否還有精神還是剩下依法守法?歷史可保存嗎?代表着集體記的雕塑還在嗎?閣下還是持份者或已被變成旁觀者?當權者是聆聽市民聲音還是自娛自樂?官員解釋政策有多少說服力?解讀市民利益有多準確?能令人對前景更有信心嗎?政策未符如期政府是自我檢討還是諉過於人?能者居之還是任人唯親?「重中之重」十年是進步還是退步?長遠規劃市民可有多少參與?在「紅線」下各種以往享有的自由有否變質?議會是一個色調還是五光十色?監察政府的聲音還在嗎?看著今天的新聞感到寬心還是咬牙切齒?下一代接受的價值觀受到如何衝擊?這些改變從何而來?孰好孰壞?
這個城市的變遷,港人感受殊深。如果一個城市失去了多年來凝聚的文化特色,失去民眾的認同,民眾失去歸屬感,世界對這裏的印象改變了,等同安上一個不屬於這裏的靈魂,猶如那個孔子頭觀音身,散發的都是負面的能量,更不會受人敬重。但我們不能失去信念,因為這個城市原有的靈魂並未散去,他仍與普世價值相連,與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相呼應,在空氣中仍然飄浮著他的氣息,活動中仍感覺到他的意識,正在等待某個時機的呼喚。靈魂回歸的那刻,就是東方之珠再次發亮之時。◇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