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7.75,按周微跌0.31%。分區指數除港島反彈1.35%外,九龍、新界東及新界西分別回落0.63%、0.95%及1.17%。其餘領先指數全線偏軟,大型單位、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分別下跌0.06%、0.36%及0.31%。中原經理人住宅售價指數(CSI)最新報56.73,按周回升0.78個百分點。

片面資訊殆害大眾

樓價指數繼續在高位窄幅徘徊,升之不上,跌之不下,完全符合政權維穩的定義,政權從不急於解決負擔能力問題。一手暫未有大型新盤應市,銷售以單幢盤及貨尾為主。恆隆位於九龍灣的單幢盤晧日上周開售百伙,售出近八成。今年聖誕新年港人繼續無法外遊,短期內多個中小型新盤積極部署開售吸客。通關在即,配額以權貴優先,反映外來買家的買家印花稅(BSD)上月回升至117宗,是兩年來次高。另外,共黨安全法實施之後,洗腦及片面資訊開始走進學校,小一學生被迫看南京大屠殺影片,有學生看了後感到極度不安而「爆哭」,事後需要輔導。另一個小學生接受電視新聞訪問時稱「日本人很殘忍!」。當市民質疑播影片的適當性,教育局回應指戰爭慘烈,必須從歷史中學會珍惜和平、寬恕別人云云。的而且確,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戰爭從來都是極度複雜的議題,要警惕的不單止是任意殺戮的罪行,還有背後極權主義帶來的軍事擴張及洗腦教育,只是宣傳單一事件無助避免災難,更容而墮入以偏概全的陷阱。當政權大肆宣傳南京大屠殺,當年日軍投降後蘇聯馬上入侵中國東北,大肆搶掠殺害平民,強姦婦女數以萬計。我們更不能忘記中共政權對中國人民的殘害,文革時期被中共迫害至死的以百萬計,大躍進造成大饑荒餓死的中國人以千萬計,又為何不把相關的紀錄片給學生看看?政權稱要珍惜和平,中共卻威嚇台灣同胞,不排除單方面發動戰爭,武力攻台。小學生未能掌握足夠資訊,還在學習邏輯及多面思考之際,政權猛灌片面信息,又缺乏適當的引導,目的昭然若揭。選擇性提供資訊是極權體制的一部份,是利用作誤導市民及市場的手段,就連中共前財政部長亦批評中共選擇性披露數據,公開質疑數據的準確性。為求政治目的選擇性發放資訊資,最終受害的必然是廣大民眾。

進度只報喜不報優

特區政府作風亦已全面中共化,只報喜不報優,在房策進度報告上亦清楚看見。上周運房局發表《2021年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預計未來十年房屋需求維持43萬伙,公私型房屋供應比例維持七比三,即公營房屋供應30.1萬伙,當中21萬屬出租公屋及「綠置居」,其餘是資助出售房屋,私人供應目標維持12.9萬。政府新聞稿看似「好消息」多籮籮,政府稱已覓得足夠土地足以建33萬伙,超出目標一成,並稱有信心達致目標,還誇下海口十年後的10至15年還可供應56.5萬至68.6萬個單位。還有一系列「利好」措施,甚麼爭取盡快完成興建更多單位,加快審批,重建舊屋村及工廠大廈,增加過渡性房屋,利用酒店賓館作過渡性房屋,劏房設置租金管制,為6萬戶輪候公屋超過三年人士提供津貼云云。若不看細節還以為政府已解決了所有房屋問題。可是魔鬼盡在細節。十年資助房屋供應目標,前五年只能供應十萬,其餘超過三份之二後五年才供應,且相關的土地並非全是「熟地」,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未能預知的變數。就假設政府真有足夠土地,能否如期於後五年每年落實平均供應超過4萬伙成疑,屆時「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各項基建正如火如荼,人力資源物料審批程序將出現衝突。不適切居所數字再創新高,新聞稿就連數字都不敢提。市場最誠實,若果情況真的如政府描述,未來廿年超過百萬伙供應,為何今天樓價依然拒絕調整,與負擔能力差天共地?過去八年政府聲稱供應陸續增加,又稱出台多樣政策舒緩劏房問題,為何劏房數字卻不斷破頂?

缺乏承擔延誤供應

自14年至今已是第8份進度報告,比起大辯論、人口、安老政策等報告欠奉,政府已算有所交代。當然報告的價值並不是有與否,而是看內涵、趨勢及成效,在出現偏離目標時更要提出有力的修正。筆者整合了多年報告內資助房屋供應預測數字(圖1),即時看到政府系統性報大數,最極端是19年報預期19至24年供應10.07萬,今年同期數字急跌至8.59萬,走數1.5萬。政府不但未有解釋高估數字原因,亦未有提出改善估算的方法。未來供應數字的可信性,看官自己評論。再有 ,17年報告預期未來5年有10.03萬個單位,今年報告又預期未來5年有10.69萬,四年來只增加了6,600伙,還未考慮之前各年高估的差額延後反映,這就是政府所謂的供應陸續增加。不適切居所問題更加明顯,由16年的10.5萬增至今年的12.71萬,數字年年創新高(圖2)。劏房被稱作特區恥辱,數字反映政府並不着緊,應對策略及執行力度不足和不適時。其他措施例如盡快興建、加快審批、改善流程等,這些永遠正確的官腔,在以往報告多次出現。沒有任何相關可量指標,官員喜歡做多少便做多少,亦無法問責,結果有目共睹。另外,從答問大會中還看到政府缺乏承擔。長策估算需求的目的之一是解決不適切居所,政府稱有信心達致建屋目標,卻否定為劏房清零設定路線圖。無它,之前財政司司長拋出49年劏房清零的所謂願景,制作路線圖必令這個荒唐目標徹底展露於民眾之前。政府又稱資助房屋可超額10%,還繼續努力增加供應,但又拒絕交代達致公屋三年上樓的路線圖,較早前運房局長陳帆估計可能需時20年。建屋量達標而未能達致三年上樓,請問這個達標代表甚麼?只能再次證明政府定立的6成甚至7成資助房屋比例都是任意設定,與三年上樓的目標脫節。

未來三至四年私樓供應9.4萬,但十年目標維持12.9萬,意味往後六年每年平均少於6千伙。四年後私樓出現斷層,資助房屋又未能趕上,加上各大型基建陸續上馬,未來數年樓價怎不炒上?公屋輪候時間怎不再破紀錄?政府將視線轉到「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未來無限好,又稱有信心達至建屋目標,但拒絕作承擔,達標又與負擔能力及公屋輪候時間沒有關係。政府解決房屋問題?讀者只要一口氣翻閱過往八年的進度報告,心裏必定有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