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便是香港的立法會被「完善」了之後的第一次選舉,這個所謂「完善」是什麼意思,香港人心裏有數,觀察著香港情況的媒體及世界各地的人民,也不會看不到。謊言無論以多麼大的強權作後盾,本質上仍然只是謊言!
香港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由區議會帶頭,推動了較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及普及的選舉。1985年開始有立法會議員的間接選舉,再下一屆便有直接選舉的立法會議員。自此以後,香港的政治制度一直都是在穩定地向前發展。由北京主導下,經過一輪諮詢及草擬工作之後,制定出來的《基本法》也清楚說明香港的政治制度會走向進一步的民主,而「循步漸進,邁向普選」這個承諾也獲得廣泛的接受。因此,90年代初之後,香港人參與立法會選舉,甚至區議會選舉的熱情,都是持續在上升。但到了這一屆,北京當局以「完善」之名推翻了過往所有的承諾,也視《基本法》白紙黑字寫下的如無物,正是民無信則不立,就算把「完善」兩個字寫得幾大,講多幾多次,都不可能蒙混過關。
特區政府的管治團隊及行政機關,應該是議會及人民選出來的代表的監察對象,現在反過來由行政官僚主導的資格審查委員會決定誰人有資格參選,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權力邏輯及問責安排上完全說不通。特區政府及北京當局無論如何偷換概念及強詞奪理,都無法說服香港人。
這樣的制度,令得到香港人支持的政治團體及政治人物不是坐監,便是流亡,或是躺平;而通過審查過了關,或者說「被容忍」可以參選的,有不少可以說是政治舞台上的陌生人。那些能入閘當政治花瓶的所謂非建制派,要不是民主派的叛徒,便是搖風擺柳的機會主義者。這樣的選舉又怎能夠提起香港人的投票熱情。
因此,今屆立法會選舉的氣氛冷淡完全是意料中事。香港市民用這種沉默的方式來回應,本來就是一種無需任何人煽惑的政治表達。面對這個局面,北京當局自然面目無光,特區政府也難以交代。因此,港澳辦主任罕有地在選舉前以視像向香港人發話,把冷淡不堪的選情說成是反應熱烈,又把一個完全不符合現代文明政治標準的選舉說成是五光十色,這樣的說法可以欺騙到誰?那一句「市民積極響應參與投票就是對一國兩制的支持」,更可以說是令市民有多一個更好理由去決定躺平。市民正是認為這樣扭曲了的立法會選舉根本就是對一國兩制的破壞,代表權勢的官員說了這句,市民不就更有理不去積極響應嗎?
這種冷淡不會因為政府所謂的鋪天蓋地宣傳而改變,選舉前的民意調查結果清楚反映了這一點。自從1991年便開始進行的立法會(立法局)選舉前調查,每一次都顯示選舉工程展開之後,便會有超過六成的香港選民表示會出席參與投票。到了1998及2000年的兩次選舉,這個比率便升上七成。由2004年到2016年連續四屆的立法會選舉,表示會參與投票的選民比率,從一開始便高達八成。到選舉前夕,隨著選情走向激烈,表示會投票的選民比例都會穩步地上升。當然,這與世界各地的情況一樣,表示「會投票」的,與最後「出來投票」的會有一個差距,但這種投票動機與最後的真實投票率,往往有直接的相關。
今屆的選前調查清楚顯示香港人對這次立法會選舉的冷漠。香港民意研究所在11月中及12月初進行的兩次全港性隨機抽樣調查顯示,表示會出來投票的選民只有53%及52%,這個比率是1991年以來的最低,而且是低了很多。第二次調查結果更顯示,選情的發展沒有令投票動機提升,反而輕微下跌。相差雖然只是在誤差範圍之內,但這已經是從來未出現過的反常局面了。12月16日星期五才公布的最後一輪調查也清楚顯示,到了選舉前夕,投票意願不但沒有回升,還進一步降低。這是歷年選舉調查中唯一的一次,可以說是破天荒了!
另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11月底至12月初進行的調查也顯示,表示會或可能參與投票的人數總共只得約48%,與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調查結果相近。而表明「不會投票」的比率(32.8%)更比表示「一定會投票」的比率(30.8%)高出了兩個百分點。是不是說明了民心所向嗎!
如果說「參與投票就是表示對一國兩制的支持」,兩個不同民調機構進行的調查可以說是說明了一切。在效果上徹底破壞一國兩制的這一個立法會選舉,就注定只能換來香港人這一種冷漠與躺平。
任憑政府鋪天蓋地的宣傳,包括先後兩次在全港報章出頭版彩色全幅廣告,局長高官輪流寫信給其所屬範疇內的選民催票,特首前言不對後語地對投票比率高低作出相反的詮釋,投票日又可以免費乘搭所有交通工具,這些伎倆可以力挽狂瀾於既倒嗎?答案顯然是呼之欲出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