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信心指的是自我評估系統的偏差程度,因此過高或過低的偏差,都會造成我們誤判自己的能力,而造成後續的影響,比如低自信心帶來的焦慮、自我懷疑、或者過高自信心所帶來的盲目、過度肯定等。
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人格特質,彼此的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的影響下,就可能出現不同的心理狀態。本節的重點,就是想帶大家來討論,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時,可以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
類型一
這組合乍看之下超級矛盾,孩子都因為低自信覺得自己做不到了,為何最後的整體狀態還會覺得自己都很好呢?
但大家不要忘了喔,自我評估系統中,就包含了兩個部份,一個是社會回饋,另一個則是預期與結果的落差。
高自尊卻低自信的孩子,即容易因為「社會回饋」與「預期與結果」不平衡,使得自己覺得整體來說很好,卻又無法評估自己能力的狀況。
比如說,當孩子面對任務時,家長只有在旁鼓勵「你甚麼都很好啊!你最厲害了!」卻忘了引導孩子評估自己的能力。因此一旦結果卻不如預期時,孩子也無法藉由自我評估,找出自己優勢及弱勢的地方。
也因為如此,當做不到的時候特別容易放棄,卻也不想接受別人的協助與幫忙,甚至因而出現許多衝突。如果孩子是上述特別愛面子的狀態的話,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呢?
1.稱讚孩子,要連結稱讚他的原因
第一件我們可以修正的事,就是稍微調整一下稱讚孩子的方法:將稱讚的原因講出來,而非只有稱讚你好棒。
比如稱讚孩子打掃乾淨時,指出明確的稱讚點:「你有特別注意角落,把角落掃得很乾淨。」此時孩子就會知道是因為自己多注意而得到能力上的肯定。
2.找出要加強的能力,並教孩子設定合適的預期
即使同一個能力,也容易因「社會回饋」及「預期與結果」不一致,而出現不平衡的狀態。
比如在家裏,的確弟弟就是因為年紀還小,所以能力跟哥哥有落差;而哥哥也覺得自己甚麼都比弟弟強,因此覺得自己最厲害(導致高自尊)。
但哥哥在上學後發現,其實有許多事情跟自己預期的不一樣,如許多學習上的目標沒辦法第一次就成功,或者無法做得跟同學一樣好,所以無法肯定自己是否能完成目標(低自信的偏差),因而造成「高自尊卻低自信」的狀態。
而在此情境中,由於社會回饋的因素(兄弟年紀)是我們無法改變的部份,因此,我們就可以從「預期與結果」的部份來著手。
比如哥哥在學校踢球總是踢不入球欄,而其他同學都可以,因此要上體育課時總是特別緊張,卻又不願意老師教他時,我們就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設定合適的預期。
比如先將「預期目標」設定在可以一邊踢球一邊跑步這件事情上,當做到時,再將目標調整至踢入球欄。如此一步一步地調整,才能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現在的能力可以做到甚麼事,而又可以靠甚麼努力達到下一階段的目標。
3.練習歸因的技巧
「歸因」指的是如何歸納事情發生的原因,常見方式有二, 一 是「外歸因」:這樣的結果,都是別人問題、都是環境不好,而將事件發生的原因完全推向外在;另一種則是「內歸因」: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都是我自己不好,所以都是我的問題。
但高自尊卻低自信的孩子在問題發生時,由於不覺得自己有哪邊不好,因此就容易出現用「外歸因」的方式來釐清問題。
「都是你不好,所以我才沒完成!」
「我沒有錯!都是別人的問題!」
此時由於不斷地外歸因,孩子也不會檢討自己,無法評估自己有哪裏需要加強,因而出現類似的循環。
若平常有帶著孩子練習歸因的機會,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其實也可以從自己身上找答案!不過由於愛面子的狀況會不斷地影響孩子內歸因的意願,因此初期練習時,我建議可以先從「假設性的情境」開始練習。(待續)
本文摘自《撞牆教養學:用12個練習理解孩子,將衝突化為溝通的轉機》如何出版社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