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各人都有自己所堅持和捍衛的人和事,你覺得無關痛癢的事情,換作他人可能是致命死穴;你道是無心一言、閒話一句,對他人也可能是錐心刺耳的噪音。
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教?
曾經有一次,筆者與幾位家長帶同孩子一起聚餐。入席時,其中一位家長在囑咐小朋友就座吃飯,發現其中另一位小朋友尚在玩耍,該位母親滿臉親切地詢問這位小朋友:「不如你收拾玩具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洗手吃飯?」怎料該小朋友的母親聞言立刻趨前,面露不悅地說:「行了,我自己的孩子只有我可以教,不用你來操心!」言下之意,就是不滿他人對其孩子說教,無論孩子是對是錯,做了甚麼,外人一律不能置啄、無權過問。
當下,那位出言的「外人」頓覺一臉茫然、尷尬非常,此情此景,我看在眼裏不其然有點搖頭嘆息,心想該位母親為何反應如此激烈?連朋友一丁點善意的提點也容不下呢?
具遺傳性親子性格
每位父母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從而孕育出不同的性格,這些性格也會在各自教育孩子時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從而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宛如遺傳一般,喜歡分享的父母,子女也每多擁有隨和及樂於分享的性格。比方說,有些人自幼得不到父母的讚賞和肯定,會養成自尊和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又或者一些自幼性格比較剛烈倔強,長大後則容易變成剛愎自用的性格,這兩種人長大後都更趨向於較為堅持和捍衛一些自我的執著,甚至擇惡固執,前者因為缺乏自信,而需通過捍衛一些自我價值來重拾自我形象和自信;後者則因為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而去捍衛一些自以為是真理的東西,但兩者的共通點就是不喜歡納諫聽勸,儘管是善意的提點,也覺得忠言逆耳,彷彿聽從他人就很沒面子、很羞愧一樣。
各位讀者不妨深思,若孩子從小便在父母這種擇惡固執、不聽規勸的行為與性格的薰陶下成長,那麼這些特點便會套用和轉移到孩子身上。就如前文提及的母親,會覺得他人善意的提點,是人們在批評和針對自己,損害自身自尊一樣,霎時就歇斯底里地啟動自我的防衛機制,就像刺蝟感到危險而豎起滿身尖刺一樣,已經不再理會人們說的是甚麼,有無道理,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對是錯。總之那一刻孩子已經變成他要絕對捍衛的中心和籌碼,事情也演變成了意氣之爭,而且是對人不對事,一切出於他人善意的提點和意見,都彷彿變成了對她的個人攻擊,對任何言語都滿懷敵意。
為孩子前程 父母應聞過則喜
世間沒有天生的父母,每一位都在不斷地去學習、犯錯、再學習。人總會犯錯,只要能認識錯誤,勇於接受面對,錯而改之,引以為鑒即可。一個人的眼界視野和認知總有盡時,尤其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更容易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但旁觀者清,如果旁人看到自己孩子的一些不足,而给予善意的提點和建議,作為父母宜先聽取,後過濾,再思索,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勉之的態度,集眾人所思總比自己一人閉門思考來得優勝。學校的老師、其他家長、甚至家中長輩都是很好的溝通橋樑,大家互相發現、互相分享、互相傾談提點,不失是個理想的局面。
父母與孩子都是一同成長的,父母本身在教導孩子的同時,也會不斷積纍經驗,自我學習和完善自己。對於該如何教育孩子,父母許多時候都會參考書本或網絡,但物死人活,各位家長都育有帶著不同性格和特點的孩子,如果大家能夠有效地互相分享交流、學習取經,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吸收活資訊的途徑。
如果父母對他人的提點都抱着敵對的態度,久而久之,便再無人進言,這其實對父母及孩子都是莫大的損失。自己孩子的問題,自己未必能察覺,若是旁人看到卻不敢說,又或者即使說了父母也拒絕聽取,那就更枉論接納矯正,那麼受影響的最終都是孩子本身。父母這種性格態度,可能造就了孩子將來也一樣擁有不肯聽勸、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不懂反省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再者陋習一旦養成便難以矯正,因此作為父母不可不察。
歡迎讀者電郵florasen2021@gmail.com或聯繫www.facebook.com/Parents4SEN,大家一起研究及揣摩教兒之道。下期「教子有方」將於2月10日(五)刊登。◇
作者簡介
Flora現為育兒及烹飪專家。她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具多元化才能。Flora將其獨具一格的育兒技巧寫成《擁抱缺陷》一書,面世後,旋即獲各大傳媒訪問和香港教育大學邀請主持、分享講座。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