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7.15,按周再跌0.94%。分區指數除新界西回升1.09%外,港島、九龍及及新界東分別下跌3.31%、0.69%及2.17%。其餘領先指數全線再跌,大型單位、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分別下跌0.58%、1.01%及1.22%。中原經理人住宅售價指數(CSI)最新報58.5,按周下跌0.64個百分點。

無限權力必帶來巨災

CCL連跌三周,累計跌幅1.8%並跌穿先前190徘徊區,指數反映中共之前向地產商施壓的負面效應。七大指數下跌,只有新界西稍作反彈。施政報告釋除短中期增加供應的疑慮,長期計劃更是十劃未有一撇,買家入市轉趨積極。發展商部署開盤亦轉活躍,沙田火炭大型項目星凱‧堤岸上周開售536伙,最終收二萬多票,周末售出超過八成,發展商加推二百多伙,平均呎價較前一張價單高5%。二手成交亦趁機反彈,十大屋苑成交回復雙位數。資助房屋供應不到位,政府卻加碼「白居二」活化成交,令資助房屋首三季成交量創同期歷史新高,多個屋苑呎價亦破頂。股市由低位反彈,加上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概念炒熱市場,未來新界區樓價將帶動整體樓價上升,上車選擇進一步被壓縮。另外,當「重中之重」十年來不斷輪迴之際,擴大政權權力的舉措卻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前行。中共閹割立法會之後,議會只有支持政權的聲音,隨之而來就是迅速通過各種法例及議案;防起底、電影審批需考慮國家安全、國旗國徽法、電話儲值咭實名制、公職人員宣誓效忠、確小圈子選舉制度、立法會議員行為不檢拉布罰款等。未來更是陸續有來變本加厲,基本法23條立法、侮辱公職人員、假新聞、記者發牌制度、設立大型法庭,務求利用各種法律多次懲罰政權認為有威脅的人。議會的倡議都是加快執行收回公民參與。政權以強化法治社會為名,維護無限上綱的中共安全為實,不斷擴權,利用手中權力及法律進一步箝制市民自由。極權永遠都不會理會民眾的想法,只是要求絕對權力,執行它自己認為是符合廣大利益的政策。歷史告訴我們,如此行為必會帶來巨大災難。

市民所急政府毫不在乎

上周發表施政報告,洋洋兩萬多字,林鄭逐字朗讀,重點跟去年一樣,還是感謝中共,大搞中港融合。今年又來一堆新口號,「雙城三圈五鐵路」,「四新四通」,去年的口號,甚麼「一河兩岸」、「一區兩園」、「東進東出西進西出」、「三業三政」,無人再提。明年新一屆政府又有另外一堆。整份報告焦點落在「北部都會區」願景,還自成一個章節,放在所有章節之前,感謝中共之後,以凸顯其凌駕性。政府指「北部都會區」是特區超越20年發展大計,以創科基地及融入深圳為主題,面積達300平方公里,超過現時特區開發土地總面積,可容納250萬人。現時已規劃的發展可提供35萬個單位,都會區將額外開拓600公頃土地,增加16.5萬至18.6萬住宅,區內職位數目由現時11.6萬增至65萬,包括15萬個創科職位。實質供應何時到位未知,不過應是十數年之後。「重中之重」變成第五個章節。市民最關心的資助房屋沒有任何突破,未來10年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前五年只有三份一,政府將督促運輸房局竭力壓縮建屋程序,但督促沒有可量指標,特首稱後五年進度未如理想將親自督導,但下一屆是否林鄭做特首未知。陳帆局長還在上立法會表明「三年上樓」還要十幾廿年才做得到。重建大坑西邨老調重彈。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檢討,之前已經檢討過而且在大辯論市民已經表態,政府已間接廢除之前全面接納的大辯論建議。研究釋放新界「祖堂地」,有多少原居民願意「拆祠堂」未知,但活化定可推高相關地皮價值。鼓勵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盡快申請,但實質鼓勵原來只是提醒申請有死線。整個章節的亮點,怕且就是增建過渡性房屋5千伙。上一份事情報告指未來投資基建每年超過千億,去年審批更達2,200億的記錄新高,數字未包「北部都會區」。巨量基建先行,對樓價有甚麼影響?大開庫房,錢流向何方?路人皆知。

數字矛盾牽出隱藏政策

政府過去兩年稱「明日大嶼」是解決房屋問題的答案,突然又多了一個更大型的「北部都會區」,種數字充斥着邏輯上的矛盾。各項願景及規劃開發土地合計超過4,100公頃,如何自圓其說?施政報告發表翌日,發展局隨即更新《香港2030+》配合,預測未來土地短缺升至3,000千公頃,是16年估算的1,200公頃多出2.5倍。發展局解釋是人均住屋面積增加10至20%以滿足社會期望,並預期有部份土地開發項目或未能實現。《香港2030+》未來規劃的依據,大辯論基礎,如此重要文件,缺口忽然飆升2.5倍還再上加36.7%作緩衝,這份報告的公信力已破產。更奇怪的是沒有一個議員提出質疑,甚至提出先前估算嚴重失誤而向官員問責。按政府統計數字,特區現時房屋總存量291.3萬個,政府稱未來十年達致建屋目標,資助房屋33萬,私人房屋13萬。十年之後,施政報告指「明日大嶼」加龍鼓灘及馬料水填海可提供40至50萬個單位,大辯論估計公私合營可發展300公頃,估計有10萬單位,加上北部都會有額外18萬個單位,特區未來房屋總存量將超過415萬個。翻查特區政府人口政策文件,特區人口於41年見頂時有810.9萬人,意味屆時每個單位平均少於2人,與現行平均2.7人及長遠策略的假設差距巨大,且完全缺乏合理解釋。到底施政報告是甚麼葫蘆買甚麼藥,其他政策及數字露出端倪。引入優才計劃去年名額倍增,今年再倍增。政府數據顯示勞動人口今年已見頂,增加15萬個創科職位,職位將從何而來?商廈集中在港島九龍區,現時空置率11.5%,未來北部都會區由10多萬職位增加至65萬,大量職位從港島九龍轉移,如何避免商廈災難式跌價?答案盡在施政報告內完全空白的人口政策。按最新人口統計,港島加九龍有350萬人,新界撇除「北部都會區」,即只計算葵青荃灣屯門大埔沙田西貢及離島,人口共296萬,政府稱明日大嶼可容納100萬人,連同是正報告「北部都會區」250萬人口,剛巧就是1千萬!如此世紀大計巨量供應,為何劏房竟然要49年才清零?答案終於水落石出,施政報告正為未來大量輸入人口作準備。

港人對千萬人口的故事不會陌生。今天政府無限擴權,三權合作,正是全面執行指令,利用公權力瘋狂開發土地,增加土地價值的大好時機,同時擴容以迎接大量輸入及融入人口,填補勞動力市場,保住特區長遠增長故事及影響力。改善住屋空間?樓價回到可負擔能力?公屋三年上樓?劏房清零?這些市民多年來真正關心的問題,在政權眼中佔多少份量,這份施政報告已「回答」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