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通,四書熟,
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
號六經,當講求。
(1)孝經:書名。記載孔子和曾子談論有關孝道的書,並說明聖王以孝道治天下的道理。
(2)通:通曉明白。
(3)熟:熟悉。
(4)如:像。
(5)六經:六本經書,此處是指《詩》、《書》、《易》、《周禮》、《禮記》、《春秋》這六本經書。
(6)始:才。
(7)詩書易:分別指《詩經》、《尚書》、《易經》三本書。
(8)禮春秋:分別指《禮記》、《春秋》。
(9)號:號稱。
(10)講求:講究探求。
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本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也徹底明白了,才可以開始閱讀《詩》、《書》、《易》、《禮記》、《春秋》、《樂》這六本經書。
《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該好好的研究、探求其中的道理。
孔子認為,孝道是仁義之本,所以,四書、孝經,這五本書都學習之後,才能學習六經。
其實四書是基礎宗旨和綱要,更確切地說,是做人的要領,尤其是四書之首的《論語》,涵蓋了其它三本的含義。為綱要中的綱要。其他三本皆有所側重,比如《大學》側重治國之德;中庸,是平衡之法,就是處理事情不走極端。有了仁義道德和平衡之法這個基礎,再學習其它典籍,才能理解形式和技藝的根本。換句話說,孔子教育學生,為的是培養君子,然後以君子的德行治理國家,德化百姓,造福社會。所以,孔子才把先秦上古,也就是孔子自己出生前就已經存在的上古文獻和典籍整理出來,形成六經。這些經書,本就存在,非孔子所寫,而是孔子整理的。其實,孔子母親一族,是儒人,就是周朝負責祭禮和教育貴族子弟的教官。孔子整理上古文書後,才形成儒家。所以儒家一派,其實就是負責傳承古代治國和做人學問的教育者。所以裏頭有道家的東西不足為奇。
那麼整理這些書,原先是為何而用的呢?就是教育王室貴族子弟的教材。通過教育,懂得治理國家所必須懂得的制度、禮儀、文書寫法、歷史記述、國策制定的章法等等,這些,其實是為官的職務知識和基本修養。所以也稱作六藝,重在具體形式和技藝的記述,也就是今天所指的專業知識。
據說孔子以前的貴族子弟,學習的六藝不完全一樣,那時戰爭頻繁,貴族為官,除了要懂禮、樂,還要懂射箭、駕車、古代的政令文書的寫法和數學,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專業技藝。通俗地說,你不懂文字和文書的寫法,無法起草詔令,處理政事,記錄歷史,記錄國家祭祀時的活動,你不懂禮樂,就不懂接待外賓的禮節,君臣的禮節,祭祀和各種活動的禮儀、樂章。無法處理各種政務。此外還要習武,可謂文武全才。到了孔子時,孔子更加注重形式外的內在的含義。所以有所調整和變化。
簡單的理解,四書就是仁義之道,六經就是現代人所謂的專業技能,屬於才的部份。之所以先讀四書和孝經,就是要以德來駕馭才藝。完成孔子的以君子之道,治理國家的理想。
其實,《詩經》就是詩三百,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是周朝各國配合不同樂曲的歌詞。分為風雅頌三部份,風即風土民謠,雅頌是王室的祭歌和頌歌。
《尚書》,即上古文獻。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書》從內容上可分為祭祀類和戰爭類,從文體形式上,也可以分兩大類,即上行的奏議和下行的詔令。
《禮》,又稱《周禮》,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奠定周禮的基礎。所謂禮,是天子、諸侯、大夫必須遵循的,各自擁有的禮遇制度,其主要內容有封諸侯、五服制;爵位、官制和吉、凶等禮。
《易經》講陰陽占卜,可通天地人的規律,是治國者以天道治國的智慧。《春秋》是魯國的國史,先秦把史書稱作春秋。《樂》則已經失傳。
【故事天地】孝德感召
這是一篇孝心感召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中。我國的傳統文化講「百善孝為先」,王祥的至誠孝心也使他得到了後福,體現出「積善之人,必有餘慶」,「善有善報」的傳統理念。
王祥,晉朝琅邪臨沂人(今山東臨沂縣),字休征,漢諫議大夫王吉的後人。
王祥天性純孝。生母早年去世,繼母朱氏,心懷偏私,討厭憎恨王祥,常常以小事為借口鞭打他,又經常在他父親面前捏造是非誣陷王祥,因此他的父親逐漸的也不喜歡他了,讓他每天清掃牛房,做各種粗重下賤的工作,王祥絲毫沒有怨色,更加謹慎孝順。
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湯藥一定要親口嚐,恭敬侍候。繼母想吃新鮮魚,這時天寒下雪,河水冰凍,王祥不顧嚴寒,到河中解下衣服,臥冰求鯉,蒼天不負苦心人,冰塊裂開,跳出一雙鯉魚,他揀起來拿回家。鄉裏的人們都驚歎,認為是孝心所致。從此孝行盛傳於世。
蜀漢末年,父親已故,遭逢世亂,王祥保護繼母,提攜幼弟王覽,逃難避居廬江,隱居三十年,州郡徵召為官,王祥以親老弟幼,辭不應命。直到繼母去世,盡禮守喪事。徐州刺史呂虔賞識他的孝德,徵召為刺史佐吏,固辭不受。他的弟弟王覽就勸他,並為他準備車牛,王祥才應召赴任。當時盜寇橫行,王祥帶領兵士平定,遂使徐州境內的老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人們安居樂業。當時人們稱頌道:「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
後來累遷為太保(三公之一),加封睢陵公,享年八十五歲,生有五子,富貴壽考,滿門吉慶。時人都認為是孝行感召。
中國文化對孝道極為重視,所以有二十四孝的故事,人們即使沒讀書,也都熟知這些故事。所以文革前,中國人彬彬有禮,孩子們非常懂得禮儀,對待父母長輩恭敬和順,規規矩矩,懂得感恩謙讓,被譽為禮儀之邦。
孔子弟子有子在《論語》的開頭就講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儒家,非常重孝道,認為在家能孝敬父母,是成為君子的基本修為,是仁德的根本。做到這一點,才能治理國家。其實這本就是中華民族的上古帝王舜帝留下的傳統,被儒家繼承和發揚。
~資料來源:【正見網】◇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