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我國著名的儒家經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啟蒙教本,由宋朝大儒王應麟所寫。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將儒學的根本內涵和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濃縮在此,如同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被古人推崇為「經」書。經,是不變的道理,是古人認為值得所有人遵從和學習的典範。

它三字一句,能迅速啟迪心智,開啟傳統國學大門,將人導向正途,讓人胸懷大志。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1)孟母:孟子的母親。仉姓。孟子的母親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為激勵孟子勤奮好學,免受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曾經搬家三次。後來常以「孟母三遷」來形容家長為教育子女,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成長環境的良苦用心。

(2)處:居住。(3)不學:逃學或指不用心學習。

(4)機杼:織布機。「斷機杼」的故事源於《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

(5)竇燕山:人名。竇禹鈞五代後晉時人,因住在燕山,所以又叫作竇燕山。他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五個兒子相繼登科及第,當時號稱「竇氏五龍」。

(6)義方:好的方法,亦指聖賢教誨的義理。

(7)五子:五個孩子。(8)揚:稱頌、傳播。

子不學,斷機杼。(公有領域)
子不學,斷機杼。(公有領域)

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尋找一個能激勵孟子向學的好的鄰里環境,用心選擇居住的地方,不辭辛勞地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氣得當著他的面將織布機上織了一半的布匹割斷,並且教訓他說:「求學就像織布一樣,必須將紗線一條一條織上去,連成寸後才能積成尺,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如果像現在線被剪斷,半途而廢,那就前功盡棄了。」

五代時,有一位重視孩子教育的好父親竇禹鈞(又稱竇燕山),他遵照聖賢教誨的義理來教育子女,因此五個兒子在他的教養下,個個都很有成就,名聲傳播四方。

儒家的「儒」字,由「人」和「需」兩個字組成。內涵深刻,意為做人需要的根本道理以及用來濟世的才智。自古從孔子開始,就定下了人生在世必須奉行的做人的標準和道德規範,講的就是從家庭到社會,如何善待別人的道理。

因此個人的修養,即修身,就是將來立身處世的根本,所以儒家講究仁義為先,無論是在家對待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在外對待長輩、朋友,上級和下屬,都以個人修身為本。正所謂修身齊家,然後方能治國平天下。處理家庭和社會關係,具體涉及的人和事,儘管內容不同,大小不同,身份和關係不同,禮儀不同,但是在達到懂得善待他人的根本目的上,卻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王應麟撥開浩瀚似海、令人眼花繚亂的儒家經典的迷霧,一針見血地在第一課的內容中,非常直接地道明了守護人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才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本核心後,就定下了三字經內容的軸心,無論涉及的內容有多麼廣博,都圍繞教導善良人性進行展開。

因此第二課,出現的第一個家庭教育的具體例子,就是孟母三遷的典故,這個典故在日本當代教育界,也是人人皆知,影響深遠。日本人為了孩子受到良好的環境影響,都效仿孟母,故意選擇教育良好的環境來買房子,比如東京都,東大等名門教育機構的文京區,成為年輕父母的買房首選。

據說孟母曾經住在屠宰場、集市和墓地附近,發現孟子看到甚麼學習甚麼,與鄰居的孩子玩的遊戲就是殺豬、做買賣和模仿送葬儀式。孟母看在眼裏,接連搬了三次家,最後搬到有講學的地方,發現孟子開始模仿學生學習,於是定住下來。

這個故事就是證實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後天的影響會讓孩子天性的善良發生改變,所以,要注重孩子的教育,本性不要受到污染,還要持之以恆,所以,孟母三次搬家,又教導孩子要專心堅守,不要半途而廢。

注意,這裏的教育不是現代意義的教育,而是儒學的道德教育,今天叫國學,古代的私塾教人讀書做學問,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這一點,同時長大後可以以德善化天下,救濟天下。

下邊的故事,是另一個典故竇燕山教子的展開。同樣證實,教子為善,孩子才能立身揚名,有所成就。

【故事天地】 竇燕山教子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候的人,住在薊州,那個地方正是古代的燕國,所以人們稱他為竇燕山。他的家裏非常富有,可是竇禹鈞為人心術不正,常欺負窮人。因為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子女。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已經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正,德行不端,再這樣作惡下去,不但不會有兒子,而且還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向善,多積陰德,多幫助人,或許還有挽救的餘地。」竇禹鈞醒來,把夢中父親說過的話一一謹記在心,再也不敢做壞事了。

後來,他不僅不敢再做惡,還幫助了許多地方上的窮苦人家,甚至在自己的家裏設立「義館」,聘請有名的老師來教書,讓家裏貧窮沒辦法讀書的孩子,都可以來上學。曾經,他在一間客店中,撿到一袋銀子,他就在那兒等了一天,等失主回來找的時候,原封不動地還給了失主。

有一天晚上,竇禹鈞又夢見父親對他說:「你現在積了很多陰德,老天會賜給你五個兒子,你的壽命也會延長。」竇禹鈞醒來後,更加認真修養自己、多行善事。後來妻子果然為他生了五個兒子。

竇禹鈞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教他們聖賢義理與處世態度。他的五個兒子在他的教導之下,相繼登科及第,鄉里的人無不稱頌,竇禹鈞和他五個兒子的名聲因此傳遍了全國。

這個故事與上一篇周處的故事有相似之處。竇燕山與周處兩人,都是一開始有惡習,後來改惡從善,及時糾正和醒悟,有了成功的人生;但又有不同之處,這裏還講到了善惡有報的天理的存在,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天在審視,這表明,儒家勸人行善,重視德行的教育,被中國奉行了幾千年,絕非偶然,背後定然隱藏著天意的安排。為的是讓中國人守住良善,獲得福報。

竇燕山正是感覺到了三尺頭上有神靈,才從根本上敬畏天地,開始重德行善,得到了福報。於是從根本上理解了為何要讓兒子們學習聖賢義理,也就是懂得了遵從儒學教導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孟母,還是竇燕山,都是中國教子從善,獲得巨大成就的典範,都是在證實前一篇內容的正確。

~資料來源:【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