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斯沉浸在自然環境中,比較不會受焦慮的想法所干擾,漸漸開始注意到天氣與植物的變化。照他自己的說法,他開始注意到「一天和另一天微妙的差別」。在園藝工作中,他找到了對外在世界開啟心扉的力量。

從事園藝能紓壓,帶來好心情。
從事園藝能紓壓,帶來好心情。

我們走在熱鬧的都市街道上,不僅會收到很多視覺資訊,還必須處理大量擾亂我們專注力的聽覺資訊。喇叭聲、警笛聲、警報聲的設計就是要讓人保持警戒、保持安全,但我們試圖處理與過濾這些聲音時,消耗的能量特別多。即使在狀況最好的時候,走在摩肩擦踵的人行道上也很累人,因為每個人行走的速度都不一樣。

在都市環境中,無論是肢體或心理空間時時都受到威脅,而對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來說,光是上街時遇到的人潮與大量感官刺激,就構成了巨大的挑戰。舉例而言,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所進行的兩次研究顯示,對精神病患者來說,光是花10分鐘出門買牛奶、走在人來人往的路上,就足以導致症狀顯著加劇,尤其是焦慮與偏執的想法。

法蘭西斯是參加一項社區花園心理健康計劃的精神病患者,我認識他的時候,就能在他身上清楚看見這些因素的作用。他那對淺藍色眼睛顯露其纖細敏感的天性,令我難以忘懷。五年前,法蘭西斯的心理健康出了狀況,他多次住院,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也知道自己必須長期服藥才能控制病情。

一個人一旦精神狀況出問題,就不太有辦法忍受都市環境造成的負擔,在都市裏也比較難康復。法蘭西斯最近一次精神崩潰是在兩年前,當時他獨居,周遭環境讓他覺得世界不安全,這是促使他崩潰的因素之一。

那時,他的公寓在一條總是塞滿公車、汽車與貨車的繁忙街道旁,往窗外望去就會看到行人來來去去。他也越來越介意樓上鄰居的腳步聲,怎麼也不能無視那些聲響。在室內,法蘭西斯總是坐立難安,可是去戶外也不會比較好,他的焦慮與偏執症狀反而會惡化。走在那條街上,他的五感會負荷過重,感覺自己門戶洞開、隨時可能被其他人傷害,彷彿在心理層面少了一層皮。在法蘭西斯看來,不管怎麼做都得不到安寧。

法蘭西斯於外在世界感受到擁擠與混亂,內心世界也同樣擁擠、同樣混亂。結果他每產生一個想法,腦中就似乎會有一個聲音挑戰他、說他想錯了。後來,無論是白天或夜晚,他都只能躺在床上,整天戴著耳機聽音樂。有個社區心理健康團隊想辦法照顧他,每天到公寓探望他。儘管有這些人的關心,法蘭西斯還是又住院了。一段時間後,他的狀況小有好轉,可以搬進父母家中。接下來那幾個月,他完成了認知行為療程,稍微能控制自己腦中互相矛盾的想法了,但還是沒找回做任何事情的動力。

法蘭西斯會缺乏動力並不奇怪,畢竟這是思覺失調症常見的症狀之一。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大腦的多巴胺系統失調。

腦中的多巴胺充足時,做事情才會有動力。
腦中的多巴胺充足時,做事情才會有動力。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說是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之一。我們大部份的多巴胺,都來自古老而原始的深層大腦,那裏有可以分泌多巴胺的兩小團細胞,接著會有長長的神經纖維將多巴胺輸送到皮質層等較遠的腦區。所以,以人類來說,多巴胺讓我們產生的探索欲望不僅存在腦中,還是一種身體上的推力。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會讓人產生一種使命感,以及樂觀與期待的心態,還會促進大腦各區的連結與溝通。換句話說,假如我們腦中的多巴胺太少,就會感覺毫無動力。

法蘭西斯聽朋友說,他有資格報名當地某個社區的計劃,便決定試試看。那項園藝計劃的花園位在離大馬路很近的大住宅區邊緣,藏在一些樹木後方,像極了綠色樂土,和周遭環境形成強烈對比。法蘭西斯表示,花園外「太多水泥了」。他從以前就喜歡在戶外的自然環境活動,不過他在床上躺了太久,身體相當虛弱。

一開始,栽種植物、澆水與除草等肢體勞動對法蘭西斯而言非常痛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某些參與者和法蘭西斯一樣,有著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不過在花園工作的計劃組織者很有經驗,知道該怎麼幫助他們。法蘭西斯專注於手邊工作的能力逐漸進步了,而且在沒有危險與威脅的狀況下,他的專注力開始發生變化。法蘭西斯沉浸在自然環境中,比較不會受焦慮的想法所干擾,漸漸開始注意到天氣與植物的變化。照他自己的說法,他開始注意到「一天和另一天微妙的差別」。在園藝工作中,他找到了對外在世界開啟心扉的力量。

園藝中的勞動部份,有益身心健康。
園藝中的勞動部份,有益身心健康。

參與計劃的第一年,法蘭西斯還是沒辦法順利和其他人交流,每一次社交或互動時,他總感覺自己必須為對方的心情負責,搞得自己情緒很複雜。相較於人類,植物就簡單直白得多。它們不會發出令人一頭霧水或令人焦慮的訊號,也沒有心情好不好的問題。「我信任大自然。」法蘭西斯告訴我。偏執與信賴是截然相反的兩件事,當一個人極度焦慮時,各種事物都可能刺激他產生偏執的想法,但是和植物互動時,法蘭西斯感到很平靜,因為「比起人類,植物感覺比較誠實」。

法蘭西斯表示,照顧這些「嬌弱的植物」時,他能從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脆弱;他認同這些植物,所以能從它們身上學習:「它們很脆弱,可是它們似乎很正向,還是會經歷春、夏、秋、冬。它們就待在原地,活得很成功。」法蘭西斯將花園裏的植物視為自己「和善的嚮導」,因為它們讓他看見了一種不同的存在方式,他也從中理解到,脆弱不一定等同於災難。

法蘭西斯表示,自己以前「太用力抓著事物不放」,結果那些事物離他而去時,他會生自己的氣。透過園藝,他找到對生命「更深一層的了解」,習慣「事物會來來去去的現實」,也不再對自己這麼憤怒了。

他從以前就不太會整理東西、做事沒甚麼條理,可是在花園裏,他的表現和平常不同:「在這裏,你不能亂七八糟的──園藝工作的重點就是要有條理,如果不照顧這些植物,它們就會枯萎、死亡。」儘管他經常對其他事物感到厭煩,卻從不覺得園藝工作無聊。

在園藝工作中,觀賞美麗的植物也能讓心情更好。
在園藝工作中,觀賞美麗的植物也能讓心情更好。

身處植物之中,感受平靜的氛圍。
身處植物之中,感受平靜的氛圍。

照顧花園時,他找到了新的使命感與動力。這項計劃為當地提供了一些資源,所以參與計劃時,他感覺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他有時還是沒辦法專心,但至少記憶力進步了,而18個月過後,他覺得自己差不多可以開始接受園藝訓練,也希望以後可以找園藝相關的工作。訪談接近尾聲,他總結了自己的經歷:「我現在比較可以感受到生命了,也比較不會覺得五感負荷過重。」

——本文摘編自《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劍橋出身的心理師帶你以自然與園藝,穩定內在、修復創傷》◇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