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類被稱為「紅肉」,諸多研究證明紅肉與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有關聯,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代表其對人類致癌的可能性較高。這不禁讓人提出疑慮:「到底還能不能吃肉呢?」

吃肉與慢性疾病有關?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偏向於植物性飲食的人不容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中風等慢性疾病。然而,吃肉真的是引發這些慢性疾病的原因嗎?克里夫蘭診所功能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s Center for Functional Medicine)主任馬克海曼(Mark Hyman)撰文指出,很多探討吃肉與慢性疾病關係的研究並不周全。

主要是因為這些研究通常拿有良好健康習慣的素食者和愛吃加工食品的非素食者相比,但是並沒有充份考慮到很多非素食者高糖、高鹽、高油的不健康飲食習慣,以及吸煙、久坐不動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還有肉的品質也被忽略了。

此外,採用穀物餵養動物的養殖工廠,其生產的肉類往往含有很多激素、抗生素、殺蟲劑,以及與發炎反應有關的Omega-6不飽和脂肪酸,而且有一些非素食者只吃草飼的肉類,避開了這些不健康的因素。

百歲老人吃肉的方式

除了上述應該考慮的因素外,還有一點就是肉的食用量。世界上有5個地區被列入「藍色地帶」,也就是百歲老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分別是:日本沖繩、意大利撒丁島、哥斯達黎加的尼克亞、希臘伊卡利亞和美國加州的羅馬琳達。這些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都有相似的特點:規律的鍛鍊、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會找時間紓壓。

藍色地帶的人是以素食為主的傳統飲食,也會吃肉,只是吃的量很少。「藍色地帶」網站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這些地區的居民通常每周會吃1次動物肉類,通常只吃在地上走的雞和家庭農場養的豬、羊,不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類,而魚類則是主要的食物之一。

藍色地帶之一——日本沖繩的老人。
藍色地帶之一——日本沖繩的老人。

非素食者如何減少食肉量?

對於非素食者來說,如何輕鬆減少食肉量呢?美國註冊營養師珍妮佛米姆卡(Jennifer Mimkha)表示,比如「無肉星期一」這類的活動是很容易改變習慣吃肉的方法。在一周之中的某一天不吃肉,改吃蔬菜類美食,其實不會造成很大壓力,卻能有助於逐漸改變以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

米姆卡說,非素食者改吃素之後,身體狀況明顯變好,原有的便秘問題也消失了,這是因為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纖維質,而肉類中就是缺少纖維質。

另一位美國註冊營養師黛安娜羅傑斯(Diana Rodgers)則提出,肉類中也有植物所缺少的營養成份,例如:維他命A,因為維他命A主要存在於動物肝臟和奶製品中,而植物中只含有維他命A的前體——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需要在人體內經過轉化,才能生成維他命A,但是約有50%的人不能有效將β胡蘿蔔素轉化成維他命A 。

另外,豬、牛、羊的肉與內臟中也含有豐富的鐵質,相較於蔬果中的鐵質更容易被身體吸收,對於貧血且需要補鐵的人幫助較多。

綜上所述,建議非素食者在食用肉類時,儘量選擇草飼動物和有機養殖動物的肉,同時減少攝取的份量,這是維持身體健康比較好的飲食方式。◇

本版圖片來源:Fotolia、Shutterstoc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