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其實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語言、烹飪、建築、手工藝、農耕、漁務⋯⋯當中的智慧無窮無盡。由明愛社區發展服務主辦的「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於1月16日開幕,展期至1月24日,在饒宗頤文化館展出獨具特色的地區生活藝術。展覽連同龍躍頭及元朗的客家圍頭居民、長洲西灣及西貢的漁民、薄扶林村的百年村落村民,一同發掘、記錄、展現流傳於村落、社群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區的展品各具特色。由於疫情關係,展覽未能公開展出,將有為期半年的網上展覽與觀眾見面。

由明愛社區發展服務主辦的「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陳仲明/大紀元)
由明愛社區發展服務主辦的「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龍躍頭村展出米食文化,如手粉、茶粿、灰水糉的製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龍躍頭村展出米食文化,如手粉、茶粿、灰水糉的製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豐富的客家、圍頭飲食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豐富的客家、圍頭飲食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舊時的舂米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舊時的舂米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龍躍頭村展出米食文化,如手粉、茶粿、灰水糉的製作工具;有傳統圍頭、客家歌謠與昔日鄉村生活誌,《客圍歌謠》唱出過往的心聲;各式色彩繽紛的花帶,由老一輩人傳授給下一代,盼將圍村文化代代相傳。

傳統圍頭、客家歌謠與昔日鄉村生活誌,《客圍歌謠》唱出過往的心聲。(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圍頭、客家歌謠與昔日鄉村生活誌,《客圍歌謠》唱出過往的心聲。(陳仲明/大紀元)


各式色彩繽紛的花帶。(陳仲明/大紀元)
各式色彩繽紛的花帶。(陳仲明/大紀元)


各式色彩繽紛的花帶。(陳仲明/大紀元)
各式色彩繽紛的花帶。(陳仲明/大紀元)


色彩鮮豔的揹帶。(陳仲明/大紀元)
色彩鮮豔的揹帶。(陳仲明/大紀元)


花帶可以用以不同的服飾裝扮。(陳仲明/大紀元)
花帶可以用以不同的服飾裝扮。(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展出由火龍師傅結合老村民記憶,重新紮作已失傳50載的「火龍牌」,以及為舊牛奶公司牧場工作而聚居薄扶林村的鶴佬人常享用的擂茶,分享昔日的生活點滴。


已失傳50載的「火龍牌」,在今次展覽中重現。(陳仲明/大紀元)
已失傳50載的「火龍牌」,在今次展覽中重現。(陳仲明/大紀元)


紮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紮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鶴佬擂茶凝聚薄扶林村的村民。(陳仲明/大紀元)
鶴佬擂茶凝聚薄扶林村的村民。(陳仲明/大紀元)


自製鶴佬擂茶的擂茶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自製鶴佬擂茶的擂茶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運動「留住」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運動「留住」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運動「留住」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運動「留住」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元朗錦上路的客家農耕文化,以及潮汕人的功夫茶、傳統印模的潮州紅桃粿、成人禮文化、潮州音樂與潮劇,將濃厚的族群文化展示出來。


潮汕人的功夫茶。(陳仲明/大紀元)
潮汕人的功夫茶。(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印模的潮州紅桃粿。(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印模的潮州紅桃粿。(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印模的潮州紅桃粿。(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印模的潮州紅桃粿。(陳仲明/大紀元)


潮汕成人禮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潮汕成人禮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西貢對面海的八十歲漁民,將當年的婚嫁情況,透過手工製作的婚嫁漁船陣展示出來,並以口耳相傳的嘆歌記錄生活。以繩網編織成的海洋生物,書寫著漁民的生活趣事。


西貢對面海的八十歲漁民,將當年的婚嫁情況,透過手工製作的婚嫁漁船陣展示出來。(陳仲明/大紀元)
西貢對面海的八十歲漁民,將當年的婚嫁情況,透過手工製作的婚嫁漁船陣展示出來。(陳仲明/大紀元)


漁民嘆歌錄音。(陳仲明/大紀元)
漁民嘆歌錄音。(陳仲明/大紀元)


漁民的揹帶。(陳仲明/大紀元)
漁民的揹帶。(陳仲明/大紀元)


反映漁民生活的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反映漁民生活的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以繩網編織成的海洋生物,書寫著漁民的生活趣事。(陳仲明/大紀元)
以繩網編織成的海洋生物,書寫著漁民的生活趣事。(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西灣的漁民文化亦十分豐富,海上生活的智慧透過結繩絞纜技能、海產保存的技藝展現出來,在今次的展覽中與觀眾分享。


長洲西灣的漁民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西灣的漁民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展現漁民的結繩絞纜技能的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展現漁民的結繩絞纜技能的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海產保存技藝。(陳仲明/大紀元)
海產保存技藝。(陳仲明/大紀元)


海產保存技藝。(陳仲明/大紀元)
海產保存技藝。(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由康樂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資助,將存在於社區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表現出來。@

展覽資訊

因疫情關係,展覽不設公眾參與,有興趣了解的公眾,可以聯絡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電話:26690001)。期後將有網上公眾導賞,詳情請留意「Facebook:拾圍安歌」的公佈。

「拾圍安歌」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拾圍安歌-1099860240193768/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