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知識發展與大眾傳播普及,越來越多人知道「頭暈」與「眩暈」的差異,也知道「頭暈」通常是看神經內科,「昏厥」通常是看心臟血管內科,而「眩暈」通常是看耳鼻喉科,甚至對於各種鑑別診斷如耳石脫落症、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也都能琅琅上口。但實際上真的可以這樣一言以蔽之嗎?
腦瘤引發姿勢性眩暈案例
一位65歲的男性因為有高血壓與糖尿病,曾經因為急性眩暈合併單側聽力喪失至急診就醫,理學檢查顯示除了聽力障礙之外,並無其它明顯異常,腦部電腦斷層掃描也沒有發現明顯病灶,初步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故安排住院接受藥物治療。然而在住院期間,患者發生複視症狀,隨即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他的後小腦動脈阻塞造成腦缺血。
另一位36歲女性初至門診時主訴眩暈許久,其每次眩暈時間約為數分鐘且合併動暈症狀,還伴隨右側聽損。通過理學檢查後,初步診斷為內耳的「迷路炎」(labyrinthitis),但仍高度懷疑是中樞神經的耳蝸後病變,因此再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在等待回診的過程中,病患逐漸出現右手腳麻木無力、吞嚥噎嗆、尿失禁等症狀,緊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掃描,顯示為腦部右側顳葉之腫瘤導致腦室與腦幹壓迫。
姿勢性眩暈 良性與惡性之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生余育霖說,耳鼻喉科門診經常被患者問到「耳石脫落症」,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其原因為內耳半規管的耳石脫落導致眩暈症狀,通常可藉由藥物與耳石復位術加以治療。
然而,有「良性」,相對就有「惡性」,即「惡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Malignant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又稱為「中樞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其症狀表現與眩暈極為相似,可能為姿勢性眩暈,而且經常合併聽力改變或耳鳴,其症狀在初期很難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相區別。
臨床確診的難度與方法
余育霖說明,無論是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或實驗室檢查,以疾病初期來說,惡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檢查結果很難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區辨,也不一定能觀察到四肢無力、共濟失調(ataxia)、非典型眼震(nystagmus)等明確代表中樞神經病灶的證據。
在影像學檢查方面,如果為腦部腫瘤或腦出血,還可以藉由電腦斷層偵測出來,而初期腦梗塞則必須要採用核磁共振才有辦法明確辨認。隨著病程的演進,可能是腫瘤或出血逐漸造成「腫塊效應」(mass effect),或是血管堵塞情況惡化,中樞神經病灶造成的神經學症狀才會慢慢顯現出來,也才有辦法確診並對症下藥。
余育霖補充說,從流行病學上來說,大部份的眩暈確實多為周邊神經的病灶所造成,其中又以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為最大宗,通過適當的藥物控制與耳石復位動作治療後,症狀多數都能得到緩解,但切勿因此而大意;如果初步治療後效果不佳,或是產生其它伴隨症狀,則可能為惡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務必儘快就醫、即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