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小瑜在長假回歸校園生活後,發現上課較以往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跡,校方的健康檢查結果也顯示為視力不良,於是家人帶她前往眼科就醫。在眼科醫生問診與檢查後,確認小瑜的近視增加150度,推斷是因長假期間沉迷電子產品,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加上作息不正常所導致。於是醫生開立眼藥水治療,並安排衛教與定期追蹤檢查。目前小瑜的近視度數已獲得控制,不再受視力受損影響,上課恢復以往的專注力。

近視發生的尖峰年齡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醫生鄭涵之表示,孩童越早發生近視,日後成為高度近視者的風險也越高。近視發生的尖峰年齡為6~12歲,平均小學孩童每年約增加100度~125度,而國中每年約增加50度~75度,到了高中每年約增加25度~50度,直到20歲後眼軸生長趨於穩定。

高度近視的定義

過去高度近視的定義為近視600度以上,但近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此定義下修為500度以上。一旦成為高度近視族群,罹患白內障、視網膜退化、視網膜剝離、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併發症的風險相對提高。

近視發生的原因

鄭涵之表示,近視的起因先天比重佔20%,後天影響則佔80%,如果長期暴露在近距離用眼的環境,像是觀看手機或平板的時間過長,眼球為了適應近距離用眼產生生理變化,造成眼軸增長,近視即會發生。

治療孩童近視的方法

現今治療孩童近視最常見的方法是使用眼藥水,藥水的濃度與其效果成正比,但可能有畏光或近距離用眼模糊等副作用,建議可佩戴經醫生核可的太陽眼鏡或帽子作保護。此外,還有角膜塑型鏡片可選擇,須注意其最低配戴年齡限制為9歲,如果在使用期間有角膜感染發炎的情形,應立即停止配戴並前往就醫。

判斷用眼對視力的傷害

鄭涵之提出,判斷用眼對視力的傷害,必須同時評估「載具大小」、「使用距離」與「時間」3個因素。舉例來說,使用手機或平板載具時,因為螢幕較小,眼睛就會不自覺地愈靠愈近,傷害程度則會大大提升,在使用時不得不注意。

護眼的最終關鍵

鄭涵之指出,護眼的最終關鍵在於戶外活動,因此建議每周應進行14~16個小時的戶外活動,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刺激眼睛分泌多巴胺,可抑制眼軸增長的發生率,近視度數相對不容易增加。

護眼遵循三原則

在此,鄭涵之也建議民眾對於日常保護眼睛請遵循下列3個原則。

飲食多攝取護眼食物

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葉黃素與花青素的護眼食物。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蛋黃、胡蘿蔔、南瓜、綠花椰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番石榴、奇異果、橙、番茄等;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蛋黃、菠菜、粟米、蕃薯葉、綠花椰菜等,而藍莓、蔓越莓、櫻桃、紅肉火龍果、紫薯等食物則是很好的花青素來源。

遵守用眼時間與距離

確保近距離用眼時,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眼睛與螢幕或物品至少要維持35厘米~45厘米的距離,並保持四周環境的光線充足。

定期接受視力檢查

無近視者建議每半年接受視力檢查1次,有近視者應於治療期間每3~4個月進行視力追蹤檢查,以掌握視力的狀況。◇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