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聽到家中的老人家抱怨自己記憶力差,忘記很多事情?或是覺得自己老是忘東忘西?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老化,記憶力開始變差,許多人開始有罹患失智症的危機,然而失智症與正常老化要如何分辨?

70歲的陳姓婦人,最近與家人互動的時候,偶爾會出現忘記這一陣子才說過的話,也不時出現跌倒的情況;近日在家人陪同下進行健康檢查,通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MRI)發現,她的大腦海馬迴有萎縮現象,側腦室的空間也有明顯擴大,後續經專科醫生確診為早期失智症。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生沈彥君表示,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覺得老了容易說話顛三倒四、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走路不穩、重複出現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所以就真的認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

失智症分為三類

沈彥君說,老化現象通常是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失智則是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目前針對失智症的分類,可以分為下列3類。

①神經退化性

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

②血管性

發生經常與中風相關。

③續發性

由於其它原因造成失智症狀,包括酒精成癮、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頭部創傷、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硬腦膜下出血、腦部腫瘤等。

在所有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占60%以上,其次是與腦中風相關的血管性失智症,約占10%,只有少於5%失智症為可逆性。所以如果能儘早找出可逆性的失智原因,或是早期篩檢出高失智風險者,立即給予治療或介入,即有可能改善或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

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與成因

沈彥君提出,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還有高齡、女性、患有其它疾病(如糖尿病、頭部外傷、唐氏症等)的族群,也是失智症發生率較高的危險族群。

失智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多元,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可發現患者大腦中有類澱粉蛋白的異常沉積而影響腦部功能,以及腦部萎縮(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另外,少部分的失智症可能與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腦創傷、顱內出血等相關;以上狀況幾乎都能經由腦部影像呈現,因此影像檢查在失智症的診斷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方法

沈彥君補充說,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但可幫助延緩退化的狀況,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就成為很重要的議題。面對失智症,其實與許多疾病相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於病情的掌控效果就會越好。現今全球失智人口增加,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顯示,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而且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國外失智症研究也已實證,日常生活控制三高、戒菸、避免心血管疾病,可有效降低失智症風險。每年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沈彥君在此提醒民眾,除了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要評估自己與家人的風險因子,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即時掌握身體狀況、才能做最精準的預防介入。◇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