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中清修的日子,猶如置身雲外仙都。道樂聲聲,道香裊裊,道人們不問世俗,專注於每日的修行功課,渾然忘記光陰流轉與時歲變遷。公元1644年,來自北方的噠噠鐵蹄聲,打破了中土大地的局勢。
這一年,是明崇禎十七年,亦是清順治元年。在這明清鼎革之際,明思宗城破自縊,清世祖入關登基,山河家國在瞬息間改換了名姓。各方紛爭隨之迭起,戰火兵燹不時地進犯均州一帶,亦驚破這座大山的寧靜。
身在塵世之中,終究無法完全阻絕人事代謝的侵擾,武當多處宮觀再遭劫火,不知能否重現極盛的模樣?即使是心如止水的道人,也不禁猜度,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將如何面對漢人數千年來信奉的道教信仰,新帝的各項舉措又將為這座大山帶來怎樣的命運?
三教並重 再續玄武信仰
前朝往事漸漸遠去,而在皇城御花園中心的欽安殿中,清人仍然謹遵明朝舊制奉祀著玄武大帝。每逢朔望、佳節,禮官們在雕欄玉砌的宮殿內,設道場、呈貢品、拜表文,如漢人一般虔誠地舉行祭拜儀式。宮裏的這項習俗,一直延續到兩百年後的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或許在清帝心中,興起於北方的女真族,能夠坐鎮中原、高居天子之位,冥冥之中也得到了道教大神玄武的佑護。因而清初以來,歷代清帝雖然未把道教推崇至國教的地位,卻將皇室尊奉玄武的信仰傳統保留下來。
年幼清世祖 敬神不失禮儀
順治8年(公元1651年),13歲的清世祖步入親政的第二個年頭。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清帝,他不因年幼而忽略對神的禮敬,反而十分懇切地表達著對玄武大帝的崇奉。他欽定祭祀玄武的一應禮儀,並下詔在每年生辰之時,即普天同慶的「萬壽聖節」,遣官致祭於遼東的顯佑宮。
《清朝文獻通考》中如實地記錄了小皇帝誠摯的祝辭:「茲朕誕辰,惟神永遠默佑,僅以茶果庶品之儀致祭,尚饗。」此後,這也成為歷代清帝的祭拜傳統。每逢萬壽節,官員必奉旨祭玄武,或至京城附近的真武廟,或直赴武當山朝拜。
同年,世祖還召正一派道人張應京入覲,授正一敕教大真人,執掌天下道教事務。他還以包容的心態推崇漢人信奉的其它正教,於五年後頒布諭旨推重儒、釋、道三教,肯定其「為善去惡、反邪歸正、遵王法、免禍患」的度化人心的善德力量。
這項舉措,在世宗雍正帝一朝繼續發揚。世宗主張三教同源,也曾下一道敕諭:「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聖人同其性,則廣為道德,人能同誠其心……可以資吾君之安天下。」他還敕命地方官員保護出家人,「以成大公司善之治」。清帝們對正教信仰的推崇與保護,創設了寬鬆的修行環境,包括武當派在內的教派得以蓬勃發展。
康熙盛世 君臣復興大嶽
康熙12年(公元1673年),武當仙山迎來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皇家隊伍。為首的乃是兩位御前侍衛,親自護送豐厚的香幣與白銀五千兩,入山祭拜主神玄武大帝。聖祖康熙帝,大清朝又一位少年天子,在弱冠之年派遣最信任的侍衛親赴武當山舉行祭告典儀,祈禱他的皇祖母「壽算千秋」,並祈求玄武大帝「祚國保民」。
這是清皇室與武當山的第一次結緣,這份榮光,讓武當人永遠銘記這位極具膽識與才幹的「千古一帝」。三十年後,恭逢萬壽聖節,聖祖再次派遣侍衛與兵部官員奔赴武當,登頂天柱峰,在金殿中朝拜進香。帝王與帝國一同成長,此時的聖祖,已有能力向玄武大帝表達更高的誠心和敬意。
他奉上香儀銀一千兩,並御書匾額五通,敕賜幾處宮觀:「金光妙相」懸於太和宮金殿,「默讚皇猷」懸於淨樂宮,「仙籙崇虛」懸於周府報國庵,「曲成萬物」懸於南岩宮,「清虛致德」懸於玉虛宮。淨樂宮朝聖門前還修築了一座御書樓,收藏著聖祖當年親筆題額的墨寶。(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