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破.地獄》票房報捷,成為全城熱話,不知道港府會否食住個勢,推動「地獄經濟」或「無處不地獄」呢?我雖然未看電影,也想湊熱鬧談一談「破地獄」文化。
「破地獄」是喪禮上的一種超度儀式,源於佛經故事,今天已演變成道教科儀。靈堂上,道士會以九塊瓦片圍着沾了生油的元寶和寫有先人名字的紙,然後燃點元寶,手持長劍,圍着火堆一邊轉圈,一邊唸經,並用劍把瓦片逐一擊碎。九塊瓦片象徵九方地獄,所有瓦片粉碎後,「破地獄」便大功告成,代表亡魂已得超度,脫離苦海。
那麼「破地獄」的來源是甚麼呢?就是跟盂蘭節有關的「目連救母」故事。早於北宋,已有搬演「目連救母」的雜劇(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當時是否已有「破地獄」這套超度儀式,未能確定,但相信後世科儀必受「目連戲」所影響——不妨說「破地獄」就是中國少數流傳至今的宗教劇。
至於「目連救母」的源流,說來話長,一般認為來自西晉竺法護翻譯的《盂蘭盆經》。此經全文連一千字也沒有,影響卻非常深遠——沒有《盂蘭盆經》就沒有破地獄儀式、沒有中元節盂蘭盆會,更不會有《破·地獄》這齣電影——故事說佛陀大弟子目連得神通後,看到亡母墮餓鬼道中,便送飯給母親吃,但食物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連悲痛不已,只好向佛陀求助。
佛陀告訴目連,其母罪孽深重,一人之力是救不了她的,需結集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囑咐目連在七月十五作「盂蘭盆」,「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着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此大功德令其母從餓鬼道中解脫。
《盂蘭盆經》沒說目連母親生前犯了甚麼罪,但後世搬演目連救母故事,則加油添醬,說目連之母姓劉,劉氏不信佛法,給和尚吃狗肉饅頭,死時被五管鏜叉擒去,落了地獄,目連便用盡法力把她救出來,而目連戲的主要劇情,就是目連下地獄救母時,沿途所見的一幕幕滑稽場面(見周作人〈談「目連戲」〉)——可知目連戲原來也有搞笑情節。
這個「目連救母」故事千多年來深入民心,但近代不少學者質疑它是假的,理由包括中、印曆法不同,印度佛典不會講「七月十五」,而印度古俗亦沒有「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正如邵頌雄兄日前於《明報》發表的〈「破瓦」與「破瓦法」〉所說,近人認為《盂蘭盆經》「非源自印度,而於漢土寫成」,類似故事「亦見於南傳巴利佛典《餓鬼事》(Petavatthu),但救母的卻是佛陀另一弟子舍利弗(Sāriputta)」,學者認為這就是「目連救母」的雛型。
其實除了《餓鬼事》,三國時吳國高僧支謙所譯的《撰集百緣經》卷五也有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叫「優多羅母墮餓鬼緣」,但救母的主角不是目連,而是優多羅。優多羅的母親生前因侮辱修行人,吝於供養,死後墮餓鬼道,優多羅於是設齋供佛及僧,終於令母親得脫惡道。故事架構明顯跟《盂蘭盆經》大同小異。
《撰集百緣經》在《盂蘭盆經》之前問世,同卷還有一則故事,叫「目連入城見五百餓鬼緣」,目連在這裏沒有救母,但也設齋供佛及僧,以超度五百餓鬼。可見竺法護那本號稱「翻譯」的《盂蘭盆經》,很可能是在「優多羅母墮餓鬼緣」的基礎上二次創作,還混入了「目連入城見五百餓鬼緣」的元素,把主角換成更出名的目連。
當然,以超度儀式的意義和功能來說,目連有沒有救母、《盂蘭盆經》是否「二創故事」、光靠跳舞擊瓦(而非設齋供養十方大德)是否足夠解除罪孽等問題,其實都不是重點。說穿了,「破地獄」的法師只是代亡者親屬扮演目連這孝子角色,藉着戲劇化的動作儀式,令在世者相信先人已得解脫、往生極樂,從而紓解自身的哀傷而已。「地獄」,從來都是為活着的人而破。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