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的清朝,對武當這座大山來說並不總是太平盛世,鄂西北一帶的幾次戰亂貫穿整個清朝,屢次破壞武當山的著名宮觀及神道。

身在風波不定的深山密林裏,道人們的生活甚至生命難以得到保障,但多年清靜修行的功夫令他們寵辱不驚,淡看生死。

他們非但沒有失去修道、弘道的信念,反而以極大的耐心與毅力,為道法的中興而堅守在大山中。

明、清之交,一位名叫白元福的中年人掛冠入道,在武當「七真洞」內苦修十餘年,成為「全真龍門派」的著名道長。

棄官歸隱,是眾多晚明文士的選擇。他們生當明季之亂,有的感念舊主,有的看破世情,便不約而同地逃離俗世,尋找心靈的解脫之法。

或許在修真的過程中,寂寥之情轉作出塵之心。比如白元福,目睹武當的滄桑,便決心以身獻道,勉力恢復紫霄、南岩等宮觀的舊貌,成為武當再興之人。

順治13年(公元1656年),他又主持嗣修「明真庵」,作為聚徒講學之所,為龍門派培養一批新的道人。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在鄖陽府治王來任的資助下,修復太子坡,並擔當主事。在修行生涯落幕的前一刻,七十一歲的他,選擇在明真庵端坐羽化。

或許在這位道人的心中,為武當復興道法是他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片段。

清初的武當道派中,龍門派可謂一枝獨秀,這還要歸功它的另一位宗師——王常月。

他本是極具慧根的修道奇才,早年遍訪名山,精研道法,有感於道教式微,萌生振宗弘教之志。中年時,他拜曾在武當龍門派皈依的趙復陽為師,得其秘傳心法。

趙復陽曾問他:「邇來應物持心,何得何失?」

他以玄風頹敗、求師振拔答之。

師勉曰:「君子窮於道之謂通,道備吾行,何患宗風不振耶。」

此後,王常月在華山隱居修行,一日遇斗姆點化:「汝緣在北,勿滯於斯。」

時值世祖入關,他便毅然北上面聖,傳播道法,得世祖禮重,三賜紫衣,並在白雲觀奉旨傳道,收徒千餘人。

康熙初年,王常月又率門徒南下開壇說戒,使得全真龍門派在南方日漸興盛。期間,他走進武當山「玉虛觀」弘道,武當的大半道人紛紛來歸。

在前後兩位龍門派高道傳戒、講學的努力下,武當道派出現中興之盛。元和觀、太子坡等宮、觀更開設「十方叢林」,緣結天下道人。

咸豐6年(公元1856年),一場「紅巾軍」的叛亂,自古均州城一直打到武當金頂。這場激烈的戰爭以清兵大捷而告終,然而突如其來的劫火再次摧毀武當道人重建的一切。紫霄、南岩、朝天、太和諸宮均遭受重創,道人們四散流離。

同治初,又一位辭官的男子走進了武當,成為龍門派第十三代傳人,後成為紫霄宮「道衲」,這個資歷不凡的道人僅在歷史上留下了道名「楊來旺」。

楊來旺見大山中的宮苑大多傾圮,發願重修武當,便親率門下弟子下山辛苦募款十餘年,相繼修復紫霄、南岩、太和諸宮的三千多間武當殿宇,同時修繕多處橋梁、山路,使武當上下一新。

在修宮的同時,楊來旺還走遍大山,廣傳龍門派道法,授徒五十餘人,致力於振興道派。因為他的貢獻,這座大山很快恢復了元氣,重新聚合千餘道眾,並出現長達數十年的振興局面。

有清一朝,無休止的戰亂與前朝難再的鼎盛,使得武當山的命運格外坎坷,而山中道人與山外信士卻一次次煥發大山的生機。其實,他們所嚮往並追尋的,並非那一座座巍峨華麗的宮殿,而是對天地間永恆大道的堅守,以及對護祐人間的神明的崇敬和感恩。◇(全文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