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道,其生活年代已晚至元明,以近古稀高齡聞道,並直到後半生才與武當結緣。但,正是他成為世人眼中神一般的存在,談及武當,他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武當福地,一重山一境界,處處皆是仙家道場,本身就是一部百讀不倦的「神仙傳」。

他是一位道士、隱仙,一個深藏於大山的傳奇。山志有載:「養生之人,多隱其名字,藏其時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閒名落人耳中。」

這位名動天下的道人,反其道而行,留給世人諸多名號——全一、君寶、玄玄、昆陽。如今的人們,更習慣於尊稱他的道號——張三丰。

三丰道人是何許人也,生得怎生模樣?

史官篤定地寫道:「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生而神異 晚年覓得真法

特異的形貌,僅僅是張三丰傳奇人生的一隅。正史與道經皆有載,無論寒暑,他一襲道袍,一件蓑衣;無所謂飽、飢。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履山石如平地,輕捷若飛;困倦時以雲雪為床榻,鼾聲如雷。他精通道術,倘有人討教他長生仙法,便三緘其口;若是拜求修煉真道,則滔滔不絕,誨人不倦。

這般超越人世法則而身心逍遙無礙的道人,莫非是真仙神人?誰又能想到,在數十年前,這位活神仙曾是罹患眼疾、前路未卜的垂髫幼兒。

《三丰先生本傳》載,他五歲時雙目失明,有位自稱「碧落宮」住持的「雲庵道人」度他出家修道,半年後奇蹟般復明。張三丰在碧落宮修行七載,因慧根奇佳,研讀道經可過目不忘,更能兼涉儒、釋經卷,通曉三教大義。

或許是俗緣未盡,他也曾回歸故里,侍奉雙親、讀書入仕,以文才名世。遊走在名利宦海的浮沉中,張三丰總是保持著疏離的神態。他更懷著久處樊籠的孤寂,寫下「早將壯歲塵緣了,五嶽三山歸去來」的心聲。

三十多歲那年,張三丰的雙親離世、守孝期滿,忽遇一位丘姓道人相訪,暢談大道玄理。此後,他束裝出遊,堅定果決地重續求道之路。

他的足跡北至恆山、東臨蓬萊、南入嵩山、西登華山,不覺老之將至。三十年來尋真不得,不知何處問道?

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就在武當「南岩宮」獲封、逐漸復興之時,張三丰以六十七歲的高齡登上了另一座道教名山,遇到了真正的明師。

「終南山」上,一位神祕的「火龍真人」等候他許久,一心問道的張三丰,從「氣健身強年已暮,乾坤何處問丹砂」的慨嘆轉向「實與先生相見晚,慈悲乞早度寒儒」的懇切。

四年中,火龍真人盡授修道真機並丹砂點化之訣,此後遂命他出山歷練。

歷史並沒有為張三丰第一次的武當之行,留下太多細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修持九年,金丹九轉,終成大道。

大器晚成的張三丰,此時約有一百三十歲的高齡。隨後他飄然遁隱,又於明朝洪武初年再次駕臨武當。

去穢除荒 一言可興武當

傳道授業之餘,張三丰率領幾名弟子深入荒山,鋤荊棘、拾瓦礫,修復五龍、紫霄、南岩等遭焚毀的宮觀;在廢墟之上建起了規制簡約的草舍。

直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一三九零年),張三丰結束武當之行,拂袖長往,從此閒雲野鶴,神遊天地。

明朝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曾於雞鳴山敕建「玄武廟」,每逢道教節日便遣官致祭;還命來朝或入藩的諸親王,必須拜祭玄武諸神。

洪武十七年(公元一三八四年),朱元璋聽聞張三丰之仙名,下詔求訪,開歷代明帝尋隱訪聖之先河,更讓歷經千年風雨的武當第一次走進明皇室的視野。

第一次的尋訪始於這一年的夏天,一紙詔書自京城抵達武當,三丰不赴。次年春,太祖命其高徒邱玄清等人再次恭請,依然不赴。張三丰的一再抗旨,非但沒有觸怒帝王,反令太祖的慕求仙道之心與日俱增。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太祖遣使四方,直言「有張玄玄可請來」,仍然未果。

尋隱不遇 為全人主之道

太祖皇帝帶著未遇聖賢的遺憾而長逝,新一代的帝君承先帝之志,終其一生尋訪高道。永樂三年(公元一四零五年),剛剛登基不久的成祖朱棣便下達一道聖旨,遣使遍訪天下名山,尋覓得道高人張三丰。兩年後,一個名為胡濴的官員因與張三丰是舊識,再次奉旨尋訪。

如是過了五年,成祖以為在武當得道的張三丰總有歸來的一天,便命其弟子孫碧雲持詔書靜候仙人駕臨。成祖的精誠與禮敬古今無二,雖然張三丰依然隱而不出,卻讓弟子送來一封珍貴的回信。

他道成祖本是福德無疆的明君,應以「屏欲崇德」、為民造福為要。他還傳授去欲修身之法,為大明國祚的綿長獻上世外道人的一份期望。

而那邊,奉命尋仙的胡濴在外長達十年,於永樂十四年方返回,始終無緣得見。同年,不肯言棄的成祖又遣尚書令胡廣繼續尋訪。

背負著兩代帝王數十年的渴望,胡廣誠惶誠恐,甫接到聖旨便星夜馳往武當。他在山中焚香泣禱,祈求張三丰紆尊降臨,以慰帝王敬天慕道之心。

傳說,張三丰有感於胡廣言真情切,便現身相見,請他回京覆命,自己卻飛身隱去,頃刻之間又出現在君臣議政的金鑾殿上。他向成祖高歌一曲,便乘雲而逝,了卻明帝夙願。

得帝王青睞、屢屢致書相請,乃是人間無上榮光,為何張三丰以布衣之身,能夠視如浮雲,乃至抗旨遁隱?或許,《三丰先生本傳》的一段話可為世人解惑:

「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來方士釀禍,皆因遊仙入朝,為厲之階。登聖真者,決不為唐之葉法善、宋之林靈素也,前車之鑑矣。」

或許,聖賢君主亦明此道,始終對張三丰懷著極度的仰慕,並對他傳習的功法、修行的道場不斷予以弘揚、光大。

成祖時,明廷於各地甄選四百餘道人,奉三丰為祖師,修其丹法玄功,使武當派名揚天下。最終,成祖做了一件大事,不僅帶來武當前所未有的鼎盛,更印證張三丰當年所言不虛:「此山異日必大興。」

這段歷史,被明代人概括為「北建故宮,南修武當」。這意味著,明成祖朱棣將武當視作京城一般神聖權威的地方,並在此創建了堪比帝王規制的宮觀廟宇。他派出三十萬軍民工匠,耗時十四載,建成恢弘富麗的宮觀群,將武當打造成一座仙山瓊閣。

在這片隱現於林木山石的宮殿中,有兩座道場專為張三丰而建。這在武當尚屬孤例,幾乎是帝王供奉一位道人的最高禮遇。

成祖之後,英宗、憲宗、世宗、熹宗等亦多有訪求,或加賜封號、或建宮祭祀,張三丰鑒其赤誠,偶爾顯聖相見,略談修身治國之道。而更多時候,他則隱居世外,飄然不知所終。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