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不遇 為全人主之道
探幽,尋奇,攬勝。彼時的武當剛剛遭遇改朝換代的兵劫,一時陷入沉寂。而第二次登上武當山的張三豐,重遊故地別有一番感受,他欲擇定一處棲身靜修之地,並為這座指引他徹悟大道的神山做些甚麼。
他自天柱峰而下,經烏鴉嶺、順展旗峰、梅子埡、倉房嶺而下,覓得一塊背山臨水的風水寶地,結草廬以奉玄帝香火,名為「遇真宮」,自己便在宮外的五株古木下靜坐修持。緊接著,他又在山下黃土城尋一藏風聚氣之地,結草庵曰「會仙館」。
就在結廬仙山的過程中,張三豐的道名已傳遍整座大山。陸續有人慕名而來,願執弟子禮。他亦懷著濟世度人的慈悲,擇虛靜無為、根基非凡之輩納入門下。其中見諸典籍者,有邱玄清、孫碧雲及周、楊、劉、盧「太和四仙」。
去穢除荒 一言可興武當
傳道授業之餘,張三豐率領幾名弟子深入荒山,鋤荊棘、拾瓦礫,修復五龍、紫霄、南岩等遭焚毀的宮觀;在廢墟之上建起了規制簡約的草舍,修葺一新的武當,即將見證最為矚目的輝煌。直至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張三豐結束武當之行,拂袖長往,從此閒雲野鶴,神遊天地。
張三豐的離去叫武當道人悵惘,卻又給他們留下不滅的希望。他曾安排弟子分守幾座殿宇:邱玄清住五龍宮,盧秋雲住南岩宮,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宮。他更諄諄囑咐:「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神通大成的張三豐,早已洞悉古往今來的一切。
每當獨自面對茫茫群山,張三豐總有說不盡的感慨。人事有代謝更迭,武當亦有興衰浮沉。任外界如何變幻,這裏的山、這裏的人,依舊保持千年如初的儀態,淡泊、靜默。念往事,思來者,這座神山雖一時沉寂,但一脈相承的修道傳統不會斷絕,武當終將於人間再現信仰的殊勝與榮耀。
某一天,張三豐石破天驚,道出銘刻於正史的一句話:「此山異日必大興。」
的確,明朝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視神明陰佑為平天下的神聖力量,對盪妖除魔的玄武大帝更懷著一份敬畏與尊崇。他曾於雞鳴山敕建玄武廟,每逢道教節日便遣官致祭;還命來朝或入藩的諸親王,必須拜祭玄武諸神。洪武17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聽聞張三豐之仙名,下詔求訪,開歷代明帝尋隱訪聖之先河,更讓歷經千年風雨的武當第一次走進明皇室的視野。
明太祖多次尋訪三豐未果
第一次的尋訪始於這一年的夏天,一紙詔書自京城抵達武當,三豐不赴。次年春,太祖命其高徒邱玄清等人再次恭請,依然不赴。張三豐的一再抗旨,非但沒有觸怒帝王,反令太祖的慕求仙道之心與日俱增。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太祖遣使四方,直言「有張玄玄可請來」,仍然未果。
在父皇的感染下,親王們亦紛紛題詩作讚,向張三豐傳達崇敬之意。蜀獻王朱椿無比虔誠地仰望一幅《張神仙像》,留下生動的描述之句:「奇骨森立,美髯戟張……飄飄乎神仙之氣,皎皎乎冰雪之腸……」湘王朱柏更親登天柱峰尋仙,可惜難遇真人,只得賦詩以寄惆悵之情:「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松裏,獨有老獼松下眠。」
太祖皇帝帶著未遇聖賢的遺憾而長逝,新一代的帝君承先帝之志,終其一生尋訪高道。永樂3年(公元1405年),剛剛登基不久的成祖朱棣便下達一道聖旨,遣使遍訪天下名山,尋覓得道高人張三豐。兩年後,一個名為胡濴的官員因與張三豐是舊識,再次奉旨尋訪。
如是過了五年,成祖以為在武當得道的張三豐總有歸來的一天,便命其弟子孫碧雲持詔書靜候仙人駕臨。成祖的精誠與禮敬古今無二,雖然張三豐依然隱而不出,卻讓弟子送來一封珍貴的回信。他道成祖本是福德無疆的明君,應以「屏慾崇德」、為民造福為要。他還傳授去慾修身之法,為大明國祚的綿長獻上世外道人的一份期望。
而那邊,奉命尋仙的胡濴在外長達10年,於永樂14年方返回,始終無緣得見。同年,不肯言棄的成祖又遣尚書令胡廣繼續尋訪。揹負著兩代帝王數十年的渴望,胡廣誠惶誠恐,甫接到聖旨便星夜馳往武當。他在山中焚香泣禱,祈求張三豐紆尊降臨,以慰帝王敬天慕道之心。
張三豐與朱棣相見 現身金鑾殿上
傳說,張三豐有感於胡廣言真情切,便現身相見,請他回京覆命,自己卻飛身隱去,頃刻之間又出現在君臣議政的金鑾殿上。他向成祖高歌一曲,便乘雲而逝,了卻明帝夙願。
得帝王青睞、屢屢致書相請,乃是人間無上榮光,為何張三豐以布衣之身,能夠視如浮雲,乃至抗旨遁隱?或許,《三豐先生本傳》的一段話可為世人解惑:「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來方士釀禍,皆因遊仙入朝,為厲之階。登聖真者,決不為唐之葉法善、宋之林靈素也,前車之鑑矣。」
或許,聖賢君主亦明此道,始終對張三豐懷著極度的仰慕,並對他傳習的功法、修行的道場不斷予以弘揚、光大。成祖時,明廷於各地甄選四百餘道人,奉三豐為祖師,修其丹法玄功,使武當派名揚天下。最終,成祖做了一件大事,不僅帶來武當前所未有的鼎盛,更印證張三豐當年所言不虛。
明成祖耗四十載打造雲中宮殿
這段歷史,被明代人概括為「北建故宮,南修武當」,這意味著,明成祖朱棣將武當視作京城一般神聖權威的地方,並在此創建了堪比帝王規制的宮觀廟宇。永樂年間,在帝王與隱仙十餘年的神交中,成祖將對天神的敬仰欽慕投注到這片亟待興立的大山中。他派出三十萬軍民工匠,耗時十四載,建成恢弘富麗的宮觀群,將武當打造成一座仙山瓊閣。
在這片隱現於林木山石的宮殿中,有兩座道場專為張三豐而建。成祖久訪仙人而不得,便在遇真宮的舊址上修一座「玉虛宮」,在原會仙館處改建「遇真宮」,這在武當尚屬孤例,幾乎是帝王供奉一位道人的最高禮遇。
成祖之後,英宗、憲宗、世宗、熹宗等亦多有訪求,或加賜封號、或建宮祭祀,張三豐鑒其赤誠,偶爾顯聖相見,略談修身治國之道。而更多時候,他則隱居世外,飄然不知所終。
自張三豐後,武當形成了信仰真武、尊三豐為祖師的門派,人們修習內外道法,數百年傳承不斷。而張三豐的神蹟與聖德,大振明朝玄風,更成為繼真武大帝之後,武當聲名最顯赫、影響最深遠的蓋世真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