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颱風急過,但疫症依然使人恐憂,全民戴口罩、眼罩,一身防疫裝備,惟耳朵能幸免!忽然,突如其來的一聲雷,顛倒黑白與怒吼之聲齊鳴!原來有十多名去年「7.21事件」的舉報者被拘捕,受害人被指為暴動者,事件拉扯整整一年,原告遂變成被告,歷史真相大挪移?真的耐人尋味,匪夷所思,故民間聲討之聲不斷!

腦海中忽然泛起了:「烏衣巷裏出烏衣」,此乃筆者小時候,於長輩們茶聚月旦中聽來的,當年不明所以,也沒詳加細問,及長,遍尋語出何典,不獲,莫非是潮劇戲曲中的「口白」而被借用的?

後來從劉禹錫的《金陵懷古》其中一首:《烏衣巷》中,似有所感:「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意乃追思往昔,尋訪古蹟,詩人傷感無窮。當年烏衣巷,位於秦淮河南面,亦即南京市東,過往為江寧縣城內,朱雀橋處於南京東南方,與烏衣巷相距咫尺,原名「朱雀桁」,橫跨秦淮河上,今鎮淮橋,該地為「晋」元老王導太傅,與同朝侍中謝安,相聚而居,而且王、謝世代簪纓,及至南朝而弗替,故其聲勢宣赫,子弟出入,均穿上烏衣,有「烏衣郎」之稱。書聖王羲之,乃王導從姪,當時也是烏衣郎君之列。此一衣冠,標籤為望族,其出入之巷口,名叫「烏衣巷」,詩人以憑弔古蹟之靈感,敘述一地由繁華至衰頹荒涼,今非昔比,觸景傷情,令人惆悵,文人筆下,倍顯傷心,追思古往今來,感於人事變遷,人生若夢,悲慟悽愴,其詩詞惋切譏忿而又能入俗順耳,膾炙千秋。

比較香港稱作東方之珠,也曾經輝煌過,70年代時,工商業發達,有「魚翅撈飯」的豪氣,日本人也曾來港辦過一場「滿漢全席」豪宴而轟動一時,可知香港人才鼎盛,但自從卅多年前工業北移及技術轉移後,香港猶如萬劫不復,淪落了,且看昔日萬千工廠,十之八九皆空置,工廠沒有了,工人失業或轉為服務性行業,而工廈則變作為劏房,繁華不再,換來今日市況凋零,更顯出走向烏衣巷的景象!

提及「衣著」,概能表現一個人的氣質風度,潮州人稱此為「威儀」,今之世界各地的風氣,都愛作潮流的先驅,而最具影響的,首推巴黎、紐約,還有米蘭等,而每個國家的服裝,都有其特色,稱「國服」,必須合乎其歷史文化,民情風俗。而個人的服裝選擇,也要知道本身的體形和膚色,穿著的場合、時間與季節性,因此,都需要學習研究,不應盲目追求時尚潮流。

人類自從懂得以穿衣蔽體及保暖後,亦漸漸講究質料舒適美觀,還滲透著各地不同的風俗、文化及道德觀念。

而我國古代因為階級觀念頗重,也曾建立了服飾制度,並專門設置了「司服」官位掌管,社會各個階層有區別的,和有貴賤之分,可從其衣服的花紋、圖案或紋飾而知其官位。

文官的服飾,胸前以飛禽作飾,例如:一品官繡「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雁、白鷳、鷺鷥、鸂鶒、鵪鶉、練雀,共分九品。潮州人有句謙卑語,通俗傳神,人家問其祖,曾是何官位,答謂:也曾是「雀仔啄心肝」。武將則繡以猛獸,一品官「麒麟」、二品「獅」、三品「豹」、虎、熊、彪、犀牛(佔七、八兩品)、海馬,也分九品。常言的「衣冠禽獸」成語,可說源出於此。而皇帝係至高無上,其服裝乃最顯貴,圖案以「龍」為專用,所謂「龍袍」。顏色初期朝代,都各朝有其崇尚的顏色,至隋文帝開始採用黃色後,自此就以黃色為最高貴,還成為特權的象徵。

民間一般會以「布衣」、「白衣」、「烏衣」、「朱紱」來作身份的代稱。上古時代,貴族才有資格穿着絲織錦帛,平民百姓穿的是麻、葛等織物,故「布衣」為平民百姓的代稱,後也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或平民的知識份子,有些堅守一種信念的傲骨者,亦稱「布衣精神」。如《前出師表》,諸葛亮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詩人李白也自稱「隴西布衣,流落楚漢」。「白衣」代指穿白色衣服的人,指無官無位的在野平民,在古代,多是僕役庶民或所謂白丁,也泛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朱紱」和「烏衣」都與官位有關,「朱」指紅色,「紱」為古代縫於禮服的飾帶,是身份的品級標誌,象徵高位,「烏衣」則是較低級胥吏、官兵都穿黑色衣,三國時,東吳禁軍穿黑衣,軍營被稱烏衣營,後駐地便是「烏衣巷」,居此的王、謝大族,人才輩出,愛穿黑色衣袍,在此出入,被稱「烏衣郎」。而現今的社會現象,年輕人大都愛作「烏衣郎」,反而中年以上的長者們,則愛穿著花艷彩虹。

今日點煮:「潮式戲棚粥」

「戲棚粥」,原是潮州道地的「魚粥」。往昔潮州農村,男士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大多稍作梳洗後便往祠堂或「閒間」茶聚或絲竹共樂(大家練習合奏潮州音樂,又稱「儒家樂」。)之後,吃此魚粥作「宵夜」。

因農村地區自家置有魚塘,隨時可有活鮮魚吃。鯇魚,此魚吃草,故又稱作草魚,全條魚都可食用,宰好打鱗洗淨,將魚腩起出切件,分切出魚頭煎香後可同煮來吃,魚尾及魚骨先煎香再煮湯底後隔渣棄掉,而湯底並加入已炸脆的大地魚乾粉作吊味。魚背肉橫切成透薄的魚片,拉出的魚皮也可炸脆,如上分割,可按各人喜好而煮成「魚粥」,戲棚粥就是如此賣法。而每當節日搭棚演戲時,也有人擺設食檔售賣,後傳至香港,60年代,香港每年的盂蘭勝會,在戲棚附近,都有食檔售賣,流行一時,故稱「戲棚粥」。

材料:

白飯:1碗。鯇魚腩:1件,洗淨切件。清水(或清湯):4杯。豬腩肉:2両,洗淨切絲。蝦米:2両,洗淨浸軟,浸水留用。吊片(魷魚乾):剪約1吋長的幼絲,洗淨浸軟,浸魷魚水要留用。冬菇:3隻,浸軟洗淨切絲待用。油炸豆卜:數塊。切絲。薑絲:1湯匙。冬菜:1湯匙。大地魚粉:2茶匙。中芹菜粒:1湯匙。

做法:

(一)煮滾4杯水(或清湯),將豬肉絲、蝦米連浸水、冬菇絲先大火煮滾,轉中慢火煮熟肉絲,約20分鐘。

(二)熱鑊下油,爆香2片薑片,將鯇魚腩件撒些胡椒粉及些少鹽,略煎熟,待豬肉絲熟時,將魚連薑片放下,煮5分鐘後,放魷魚絲連浸水,下大地魚粉大滾,試味,即下白飯,大滾後,再放入薑絲,冬菜、芹菜粒,即成。◇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