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秋,風露早。荷塘上殘荷擎雨蓋,街衢邊梧桐落黃葉,眼中、耳邊的景物漸漸染金商、萌秋思。喜的是,薰風動「蘭月」!思緒隨著薰風翻飛,竟是到了唐朝……

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癸丑日,在侍臣面前唐太宗淚下如雨。是強敵犯境使他不安而泣嗎?不是的,那時大唐「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那天是唐太宗生日。太宗為何不慶生反而淚下?就在朝廷上唐太宗親口道破緣由,「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追求侍養永不可得」!逢生日就聯想到父母的辛勞,想要奉養回報,然而「君臨天下」的太宗卻永不可得了!不只是那一年,唐太宗一生都不過生日,感謝父母劬勞。人間孝思牽動著「蘭月」的情懷……

初秋入蘭月

孟秋七月也稱「蘭月」(黃曆七月)。人們常聽說「春蘭秋桂長飄香」,那為什麼稱秋天七月為「蘭月」?清代厲荃《事物異名錄》記:「七月為蘭月」、「八月為桂月」、「九月為菊月」。由此可知,古來蘭、桂、菊就是秋天三個月的香花代表。蘭月的傳統悠悠長長,內涵也和華夏文化的核心價值──孝道相貫。戰國時代《呂氏春秋‧孝行》就說「孝」是天地萬事的綱紀,中華民族的遠祖先皇都奉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

秋蘭之香,瓊瑤之價

古傳秋蘭之香,如同瓊瑤美玉一般珍貴,《抱朴子‧辨問》這麼說:「人鼻無不樂香,……春蕙秋蘭,價同瓊瑤。」猗猗秋蘭,芳香馥郁,幽香出塵,象徵著美好的高尚境界。

猗猗秋蘭,馥郁芳香,紉秋蘭以為佩,厥美彌嘉。圖為《清陳書花卉 冊 奇石幽蘭》。(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公有領域)
猗猗秋蘭,馥郁芳香,紉秋蘭以為佩,厥美彌嘉。圖為《清陳書花卉 冊 奇石幽蘭》。(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公有領域)

深山中的秋蘭,開著黃色的花,幽香芳郁:「猗猗秋蘭,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黃其葩。雖曰幽深,厥美彌嘉。」見張衡《怨篇》。秋蘭美善無比,常受人讚頌。《楚辭》詠秋蘭:「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愛國詩人屈原品行高潔,不寧苟同昏瞶濁世,他慕效秋蘭的幽香出塵,並寄托自己的情操,摘下一朵佩在胸懷,與她一樣芳香:「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見《楚辭‧離騷‧騷上》。

上古的華夏文明讚頌「秋蘭」傳芳,以「蘭月」作為初秋七月的代稱,恰如其香!後來,古人以「采蘭」作為孝親的美德,凸顯了華夏文化的核心內涵。

「采蘭」孝親

《昭明文選.補亡詩六首》〈南陔〉吟:「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描述到南向的高田去「采蘭」。為何而採?因為心中繫念父母親,想要把好東西帶給父母,珍異的芳華,採來獻親。「庭闈」本是父母所住的廳房,代稱父母;「采蘭」表示子女奉養父母的孝行。

古人懷孝思、重孝行,如唐太宗因為「追求侍養永不可得」而淚下,孔子弟子子路也有思孝親不可得之痛。

子路稟性剛猛勇武,然而奉養父母則非常細膩體貼。(公有領域)
子路稟性剛猛勇武,然而奉養父母則非常細膩體貼。(公有領域)

子路個性勇武剛猛,然而奉養父母則非常細膩體貼。《孔子家語》記載,一次子路見了孔子,縷述了自己對父母的思念。子路說自己以前為了奉養父母甚麼工作都做,自己常吃藜藿之類的野菜粗食,奉養雙親則要「負米百里之外」,走很遠的路背回來好吃的米給父母吃。當他顯達時,地位尊崇,南遊楚地跟隨的從車百乘,俸祿很多,糧食堆滿糧倉。然而,想要再食藜藿粗食、為親負米,卻不可復得了!子路嘆惜自己雙親的壽年太短暫了!子路百里負米事親,就是「采蘭」孝親的真本色。

康熙皇帝朝服像(公有領域)
康熙皇帝朝服像(公有領域)

康熙皇帝「以仁孝治天下」更是美談傳後世。父親順治皇帝早逝,康熙八歲即位,十歲時母親也過世了。「康乾盛世」的文治武功輝耀古今,而康熙帝深切感懷祖母孝莊文太皇太后的苦心教養教誨才成就了功業,「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

《康熙朝起居注》記載,康熙至誠至孝,晨昏請安不在話下,祖母每次出行,他都親奉登輦;祖母染疾,就親嚐湯藥、晝夜守護。祖母想到「關外第一泉」去洗浴老寒腿時,康熙帝速速派人前往湯泉處修建行宮。行宮建好後,康熙帝親自陪同祖母前往,一路上逢險徑,他都要下馬為祖母扶車輦,途中下榻、用膳時,康熙帝也都親自侍奉。在祖母洗浴溫泉的五十一天中,無論天氣寒冷、道路難行,康熙帝天天去請安,往返路程六十餘里,甚至有時一天去兩次。當時康熙帝三十四歲時,孝莊文太皇太后病重危急,他到天壇隆重致祭,跪地祈求上蒼,願以減壽為祖母延命。

康熙帝不僅侍奉祖母至孝,對孝惠章皇太后也很孝順。當他離京時,每隔幾天就寫信問候皇太后,並為她帶回在外地捕獲的獵物和地方特產。話說孝惠章皇太后六十大壽時,康熙帝送給她一個別出心裁的大禮─「萬國玉粒飯」,這是讓膳房數出一萬粒米做成的呢。這不就是「采蘭」孝行的親踐嗎!《康熙朝起居注》的筆錄官不無感慨地說「皇上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蘭月中元,思「采蘭」報親恩

蘭月中的「盂蘭盆」齋,讓人世遊子思採蘭報親,從此世到彼岸。宋人程公許,在中元節赴官履職與親族依依告別,殷殷切切叮嚀著莫忘「采蘭勸加餐」見《中元節日登舟赴官》,中元節精神貫連著「采蘭」孝親之思,明人李之世的詩句「況值盂蘭節,誰無寸草心」也表現了這種精神。

況值盂蘭節,誰無寸草心,採蘭以報。(圖/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況值盂蘭節,誰無寸草心,採蘭以報。(圖/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盂蘭盆」齋的孝親感恩精神,是在二千年前隨著佛教大興就傳入了華夏。西晉時,月氏三藏竺法護翻譯了《佛說盂蘭盆經》,將「目犍連救母」報親恩的故事傳入了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傳家、善惡有報的思想觀念相涵容,七月十五日「盂蘭盆」齋祭報親恩、為亡靈「救倒懸」就成了節俗。

「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為解救倒懸之苦。目犍連的亡母因生前的罪業深重墜入餓鬼道大地獄中,渾身只剩皮連骨。眼見母親受盡倒懸之苦,目鍵連非常不忍,就用神通化出一缽食物送到母親面前,可是到了她嘴邊的食物立即化成火炭!目犍連的神通也減不了母親的罪業。

的確,佛陀就說目犍連的母親罪業深重,不是一人救度得了。目犍連得到佛陀開釋,在七月十五日這個僧眾懺悔修業出關之日,以百味五果和衣物用具裝盆供養,得眾僧功德幫他亡母脫離餓鬼界。南北朝時代佛教在中土興盛,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就普遍成為民俗,以此報答今世和七世父母的恩惠、超度先人。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有「七月半盂蘭盆」的遺願:「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顯現這種盂蘭盆齋祭先人的思想在當時深入民間。盂蘭盆節連結盂蘭盆法會,歷代一直到清都很盛行。《中元日作》「節是凄凉夜,秋當感慨時。盂蘭資法力,畫舸引懷思。……」就是乾隆皇帝弘曆留下的多首中元節詩篇之一。

從宋代開始,盂蘭盆會加上道家的中元節,成了盛大的民俗節祭。林林總總的宗教和民間文化匯聚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一般民家準備新米、新醬、彩緞等好東西祭祖,而且祭祀的桌案慎重裝飾著各種花、葉,以「告祖先秋成」,洋溢著感念祖先恩德的虔敬之情。

蘭月披蘭香

七月,秋蘭被山涯;初秋,幽香清澈。薰薰秋風襲來蘭香,彷彿帶著一點提醒、一絲催促─莫忘「采蘭」呀!孝行的力量,可以去邪招來百善。《呂氏春秋‧孝行》就這麼說:「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采蘭」孝親踐孝行,就守住了生命的質樸天性,守住了做人的品德核心;同時,也會辟邪招福。

傳統客家盤花用於敬天祭祖的裝飾。(方金媛/大紀元)
傳統客家盤花用於敬天祭祖的裝飾。(方金媛/大紀元)

中元日,鈴語吟風傳梵音;中元夕,塔燈擎月淨高空。中元節,得來一年中虔敬內省、淨化心靈的時空!孝行之善德會帶來福佑勝於瓊瑤,聖王先帝的典範在夙昔。幽香瑞蘭恆駐善心的天地;慈悲善心感應天宇的司法,轉變人乖舛時運,轉剝而復,否極泰來。◇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