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一部《康熙字典》,影響後世幾百年,康熙皇帝親為撰序,讚其「開卷了然,無一義之不詳,無一音之不備」,至今還是文字工作者的參考書。它的總纂官叫張玉書。
有清一代,漢族文人做官最成功者莫過於張玉書和陳廷敬。他們都出身望族,都是20歲進士及第,終生在朝做官,都是翰林出身,都擔任相當於宰相的大學士。他和陳廷敬各自有所側重,在康熙大帝的宏圖偉業中,寫下屬於他們忠君的篇章。不同的是,張玉書更早成為大學士,與康熙關係更為密切。
張玉書(1642年~1711年)出生於明崇禎十五年,是江蘇丹徒人,字素存,號潤浦。出身望族,由於家庭的熏陶,張玉書自幼就刻苦讀書,長大後,精春秋,通史學,能詩文,善書法,成為一個通才。他11歲為「秀才」,13歲為「舉人」,20歲即為「進士」。「精春秋三傳,深邃於史學」,小小年紀已滿腹經綸。
張玉書從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算起,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以70歲高齡隨侍康熙,卒於熱河,居官整整五十年,仕途一帆風順暢通無阻。張玉書48歲時,已升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成為當朝宰相,一做整整二十年,被譽為「太平宰相」。
「久任機務,直亮清勤,朝廷倚以為重」,《清史稿》這樣概括他。他輔佐皇帝治理朝政極其得力,康熙皇帝長期倚重於他,在滿族官員地位普遍高於漢官的清初,他「為聖祖所親任」,是康熙皇帝的貼身漢臣。
「親任」能臣
張玉書常常以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康熙皇帝排憂解難,又以淵博的學識洞悉今古、開拓言路,他提出的諸多建議先後被康熙皇帝重視和採納。
康熙皇帝三次出塞親征噶爾丹,都指派張玉書隨駕,是隨駕出征的唯一漢臣。在三次征討中,張玉書充當了高參的角色,參與帷幄之議,協助康熙皇帝用以逸待勞、誘敵深入的戰術,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平息叛亂的重大勝利。勝利班師後朝廷舉行盛大的慶功典禮,康熙命他率領百官上賀,以示對他的肯定。
張玉書博學多才熟諳水利,是治水的能臣。康熙二十七年,奉命勘察高郵、海口等地的河道,提出了增減各處水壩的建議,對於河道的水位調節和防洪排澇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康熙三十年,他又奉命視察河工,回京城後將考察的情況繪圖進獻,提出了與河道總督靳輔不同的主張和自己的治河方案,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視。在督查河道修整中,靳輔遭人陷害彈劾,有人說他主持治理黃河工程時與明珠結黨營私,私分河銀。康熙帝責成張玉書調查此事,張玉書深入下層多方取證核實,秉公陳奏,終於使靳輔治河功過得以澄清。
四十三年,他隨康熙皇帝到清河口視察水利,康熙帝看到計劃開鑿的河道上老百姓的墳墓極多,認為所開河道不當,張玉書實地考察後上呈了「淮水敵黃,黃水入海」的建議,主張引汶水入運河,這一建議被康熙皇帝採納後,在治河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又與康熙帝一起議定疏通舊道,既節省開支又方便商民。
飽學編典
平定戰亂,統一國家,大清進入了百姓安康的盛世。經濟的繁榮迎來文化的繁榮昌盛。這文化的昌榮裏有張玉書值得一書的貢獻。
張玉書帶領翰林一眾整理前代典籍,纂修歷史與闡揚理學之書,為後人留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所修不下數十種。《古今圖書集成》是他領銜編纂的,《明史》也一度由他擔任總裁。特別是《佩文韻府》,更是中華文化燦爛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他親自採輯經史,花了很多精力。
他親歷了河道的治理,參與了大清的統一,所以《三朝國史》、《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訓》、《治河方略》等,皆由他主編而成。
康熙四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10年,康熙皇帝「所關尤切」的漢文工具書編纂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康熙帝下旨編纂一部能全面反映中國歷史文化的大型字典。
漢字籀篆隸楷演變繁紊,古今字義、南北方音又復交互夾雜,要編纂一部理想、完善的字典談何容易,68歲的張玉書被康熙皇帝任命為總編審,負責這部大型語文工具書的編纂工作,康熙又欽點72歲的陳廷敬為副總編審協助編纂。
《康熙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為字典勾勒好框架,奠定了基礎,一年之後,他就去世了。
《康熙字典》在兩年之後書稿完成,繼任總纂官的陳廷敬也沒有看到字典的出版,此後康熙大帝沒有再任命其他總纂官。修纂官凌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了字典的全部核對校注工作,全書十二集,收錄漢字47,035個,康熙五十五年出版。
君臣情深
張玉書年過35歲時妻子就去世了,他此後終身未娶妻妾。 「自奉儉約,飲食服御,略如寒素。」雖貴為宰相,他又「遠避權勢,門無雜賓,從容密勿」,同時「飽學勵行」,康熙對他的器重和恩典也是與眾不同。
康熙二十三年,張玉書的父親去世,康熙帝派遣內閣學士王鴻緒到張家府邸祭奠。
十四年後,張玉書的母親病重,他回家探視,康熙帝手書《金剛經》五部「以贈其母,並賜御食鹿尾」。他母親謝世,和他的父親一樣,康熙帝再次「遣官賜祭」,並御書「松蔭堂」匾額。這是當時的漢官很少能得到的寵譽。
康熙出行,他幾乎都隨侍在旁,康熙皇帝飽讀詩書,張玉書既是他的幕僚,也是他的文友,共商國家大事,同品詩詞文賦。
據說,當年康熙皇帝下江南,多次遊覽鎮江,也和「全程導遊」張玉書是鎮江人有莫大關係。在鎮江金山寺,康熙留下很多名句。
在金山寺的雨景中,君臣兩人聯句同樂,也是佳話一段。
康熙皇帝上聯:
「半天微雨,千珠萬點,細落長江大河,即通江之廣、湖之廣、海之廣,成遍四瀆,登風樓看五百名山,觀天觀地觀明月,洪開宇宙。」
張玉書接下聯句:
「一介書生,七魁八秀,胸藏駿業鴻猷,始中解之元、會之元、狀之元,聯捷三元,赴瀛洲同十八學士,安國安邦安神稷,世代功勳。」
珠聯璧合的對接,文辭典雅,又聯想豐富,喻意深刻,彰顯君臣二人的詩才與功力。
康熙還寫下《金山寺月夜》賜給張玉書:
江山春物己雍和,
萬里晴光月倍多,
重倚高樓觀海闊,
浩然心境更如何。
康熙四十九年,張玉書告病辭官,康熙同意他辭去官職,但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五月康熙帝巡幸熱河,也沒有忘記讓70歲的張玉書隨侍。想不到的是,張玉書在塞外之地舊病復發,御醫多方調治,終因年老體衰未能痊癒,他逝世於熱河。
張玉書的去世令康熙帝十分惋惜,詔令將他的遺體護送回京,命內務府為他監製棺槨安放。又命大學士溫達會同翰林院官員、內務府總管前往弔唁,又遣皇三子誠親王奠茶,賜帶金千兩用以喪葬之用。康熙帝還親書輓聯輓詩和碑文,加贈太子太保銜,賜予謚號「文貞」。
張玉書的弟弟張恕可在杭州任知府,張玉書的靈柩歸里下葬,康熙帝特批他離職迎喪,又遣行人護送,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是有清一代漢族大臣謝世後未曾有過的。
康熙帝追念他的忠臣文友張玉書,把他在翰林院任子編修的長子逸少升為侍讀學士,提督順天學政。張玉書英年早逝的次子張迪秩,也被誥贈為朝議大夫。
史書評他:「歷官凡五十年,為太平宰相二十年,風度凝然,得大臣體。」一代重臣在仙逝幾百年之後,仍舊名揚天下。雍正年間,雍正皇帝下詔,張玉書的牌位被入祀賢良祠,接受後人的瞻仰。 ◇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