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有「香港南極」之稱的蒲台島,一抵達碼頭,便能留意到一間粉紅色的溫馨海邊小屋,配上藍天白雲的天氣,恍如到了日本沖繩。兩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頹垣敗瓦,歷經超強颱風「山竹」的衝擊後,更是滿目蒼夷。如今,這間小屋「灣仔士多」已成為到訪蒲台島遊人的全新休憩點和「打卡位」,房屋的主人是出生於蒲台島的馮建坤,大半輩子在外闖蕩,歷經生意場上的風風雨雨後,年逾半百的他攜同太太一齊回到自己的祖屋,一磚一瓦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小天地。


馮建坤(左)退休後攜太太回到出生地蒲台島重建祖屋,建立起溫馨的小天地。(陳仲明/大紀元)
馮建坤(左)退休後攜太太回到出生地蒲台島重建祖屋,建立起溫馨的小天地。(陳仲明/大紀元)


「灣仔士多」面向碼頭,坐擁美麗景色。(陳仲明/大紀元)
「灣仔士多」面向碼頭,坐擁美麗景色。(陳仲明/大紀元)

「天無絕人之路」是馮建坤常常掛在嘴邊的說話,能夠靠自己一雙手努力而成就的工作,他不願求人。也正因為他這種不服輸的精神,令他捱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從生意失敗負資產,一點點還清債務;到冒著酷暑,頂著大雨,啃著罐頭,一手一腳建造屬於自己的小屋,馮建坤相信,勇於承擔,無愧於心,方是做人之道。


超強颱風「山竹」前碼頭對出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超強颱風「山竹」前碼頭對出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漂泊半生 蒲台尋根

馮建坤在蒲台島的童年是短暫的,他出生在蒲台島一個務農的家庭,靠種菜養豬、刮紫菜維生,但他6歲就隨家人搬出香港島居住,對蒲台島的童年印象只是模糊的記憶。始終是蒲台人,逢清明、天后誕等節日時,馮建坤都會返回小島拜祭祖先和賀天后誕。多年來,蒲台島在他的心中總有濃濃的情意結,但並未有契機令他紮根。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來,百年老樹被連根拔起,行人路被摧毀。(蒲台島村民提供)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來,百年老樹被連根拔起,行人路被摧毀。(蒲台島村民提供)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來,蒲台島似被「洗劫」過,尤其是碼頭的位置更是重災區,百年老樹被連根拔起,行人路被摧毀,在碼頭旁的幾間馮氏的祖屋也被吹塌。親戚聯絡上馮建坤,描述祖屋被毀的情況,當時他的心顫抖一下:「不如回來建屋吧。」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來,在碼頭旁的幾間馮氏的祖屋被吹塌。(蒲台島村民提供)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來,在碼頭旁的幾間馮氏的祖屋被吹塌。(蒲台島村民提供)

此時的他在大陸的生意已經做得意興闌珊,樓價越來越貴,人工日益增長,工廠也不再輝煌。剛剛還清債務的他,不想再被各種人事和經濟糾纏,決定賣掉在大陸的工廠,將資金投入到自己的家鄉建屋:「我在這裏出世,人都不想自己的地方差,我回到這裏都想搞好蒲台島。」


修建中的馮氏祖屋。(陳仲明/大紀元)
修建中的馮氏祖屋。(陳仲明/大紀元)

回蒲台島之前,他和太太到訪日本沖繩旅行時,就一路留意當中不同的建築,對當地海邊的小屋情有獨鍾,太太觀察到粉紅色的小屋帶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便夢想回到蒲台島建屋時也要粉刷成粉紅色。


馮太觀察到粉紅色的小屋帶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便夢想回到蒲台島建屋時也要粉刷成粉紅色。(陳仲明/大紀元)
馮太觀察到粉紅色的小屋帶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便夢想回到蒲台島建屋時也要粉刷成粉紅色。(陳仲明/大紀元)

天無絕人之路 夢想總靠堅持

蒲台島的交通和基本的水電設施不足,一直是讓有意回流建屋的村民卻步。如今蒲台島只有逢二、四、六及日有船期,班次稀疏,全然不能與長洲、南丫島等相比。

馮建坤曾經想過請人來蒲台島建屋,沒有預料到環境所限,工人的成本高,進度慢,計劃全然不如預期。請工人近一個月後,他和太太決定自己搬進來紮營,自己運送建築材料,靠自己的雙手建造出自己理想的小屋。

馮建坤開玩笑地說:「人家從零開始,我從『負』開始。」他想起幾年前做生意時的失敗經歷,因自己投資不當導致負資產,被人追數,當時他也沒退縮過:「那時候我很困難,最慘是給人追數。有人換掉電話避開了,我沒有這麼做。『天無絕人之路』,我有這個意念。」馮建坤抱著這一心態,同樣運用到建屋的過程中。「做得幾多得幾多,反正自己做,長些時間就長些時間,一年不行就兩年!」他過去沒有做過建築,建屋靠的便是自己過去的觀察和摸索,也曾嘗試建錯了拆掉重做,但他也沒有一句怨言,做不好便重新開始,他認為這是應份的事情。他表示,在蒲台島沒有大型的機械幫助,所有的工作都要靠人手,對自己而言也是一大挑戰。

過去居住環境舒適、出門都是以車代步的馮建坤,在蒲台島建屋時幾乎過著野外求生的生活:「那時候和太太在這裏紮營,下雨都濕了,天氣(陽光)很曬,連櫈都沒有。」他憶述,當時每個星期外出一天購入一些生活必需品,沒有雪櫃,不能保存到凍肉,平常最多吃的便是罐頭、臘肉,全靠一個小型煤氣爐煲水和煮食。回憶起那段經歷,他相信一切靠的是自己的毅力和太太的互相扶持:「我的適應力很強,鬥心很強,有些人遇到這些困難會退縮。我跟太太都是吃過苦的人,都是捱過的,大家的觀點、目標都一樣,都適應到。」


馮氏夫婦在房屋的後院搭建起了廚房。(陳仲明/大紀元)
馮氏夫婦在房屋的後院搭建起了廚房。(陳仲明/大紀元)

過去一年筆者到訪蒲台島數次,每次和馮建坤打招呼時總會發現小屋有一些新的改變,房屋的後院搭起了廚房,荒蕪的空地開墾來種菜,屋前的空地安裝好帳篷供人乘涼。如今又掛上「灣仔士多」的招牌,在周末經營起生意來,成為遊客新的歇腳點。為了解決電的問題,他還安裝了太陽能板,自行發電,生活條件可以再好一些。


馮氏夫婦如今掛上「灣仔士多」的招牌,在周末經營起生意來。(陳仲明/大紀元)
馮氏夫婦如今掛上「灣仔士多」的招牌,在周末經營起生意來。(陳仲明/大紀元)


「灣仔士多」成為遊客新的歇腳點。(陳仲明/大紀元)
「灣仔士多」成為遊客新的歇腳點。(陳仲明/大紀元)


客人可以在「灣仔士多」品嚐紫菜餐蛋麵。(陳仲明/大紀元)
客人可以在「灣仔士多」品嚐紫菜餐蛋麵。(陳仲明/大紀元)

灣仔士多落成後,馮建坤也感受到村民對他投以佩服的眼光:「之前的村民對我沒甚麼反應,最多路過打聲招呼,他們沒有想到我會做得那麼好,他們覺得我真的很有毅力,很勤力。」也不時有到訪的客人詢問是否有客房租用,馮建坤和太太總是說,如果他們看到兩年前的樣子,絕對不會想住在這裏。


馮生一家把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條,不時有到訪的客人詢問是否有客房租用。(陳仲明/大紀元)
馮生一家把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條,不時有到訪的客人詢問是否有客房租用。(陳仲明/大紀元)

*********

在日以繼夜建屋的近一年來,馮建坤瘦了15磅,皮膚也曬得黝黑:「我覺得值得,我想在蒲台島建這樣一個漂亮的地方,不單是我自己覺得自豪滿足,村民也有同樣的想法。我建議他們有能力的都建一間屋,一起搞好這個蒲台島。」如今他也努力和村民一起申請蒲台島增加渡輪的班次,他認為只有增加班次才能帶動更多人前來,也可以幫助村民回島建設和發展。他也常常和到訪客人分享自己的建屋故事,希望鼓勵他們保持樂觀,明白希望總在眼前。◇


馮建坤和太太開墾後院的土地,種上香蕉和蔬菜。(陳仲明/大紀元)
馮建坤和太太開墾後院的土地,種上香蕉和蔬菜。(陳仲明/大紀元)


在日以繼夜建屋的近一年來,馮建坤瘦了15磅,皮膚也曬得黝黑,但他和太太都認為值得。(陳仲明/大紀元)
在日以繼夜建屋的近一年來,馮建坤瘦了15磅,皮膚也曬得黝黑,但他和太太都認為值得。(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