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75.9,按周再微升0.13%。分區指數方面,新界西急升2.61%,港島、九龍及新界東分別調整1.32%、0.21%及0.18%。其餘領先指數個別發展,大型單位下跌0.22%,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指數分別上升0.19%及0.14%。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最新報65.13,按周急升11.23個百分點。

受新界西急升帶動,整體二手樓價靠穩兼創九周高位。市民齊心合力抗疫,香港特區第一波疫情總算受控,樓市亦相應反彈。二手樓預約睇樓量顯著回升,十大屋苑過去周末錄得越30宗成交,創七年最旺周末。一手以銷售貨尾為主,過去周未連續兩天公眾假期售出250多個單位,在「限聚」令下成績已算不俗。發展商因應市況正部署重新開售較大型新盤。資助房屋價格更硬,多得政府新一輪「白居二」製造新需求,房委會數據顯示4月份公屋及居屋有近十宗破頂成交。代理人指數連升五周,創44周高位,若果疫情沒有特別變化,樓市極可能迎來小陽春。已經有投資銀行轉軚指樓市見底回升,改變一面倒看跌的情況。

另外,特區首季經濟錄得負8.9%,是有紀錄以來最差的數字。前年貿易戰,去年「反送中」政治風暴,今年武漢肺炎,三重夾擊令特區陷入深度衰退,相信短中期無法走出蕭條局面,失業率創十年新高,市民收入減少。

(成交不足導致部份屋苑呎價波幅擴大)(資料來源 - 土地註冊處)
(成交不足導致部份屋苑呎價波幅擴大)(資料來源 - 土地註冊處)

現行策略不能解決問題

雖然經濟充斥着各種極度負面因素,但樓價依然拒絕合理調整,至今樓價只從歷史高位回落7.5%。差餉物業估價署3月份住宅樓價指數更結束三連跌,回升0.4%。金管局亦表示未見樓市有方向性轉變,沒有條件考慮調整調控措施。綜合政府所有措施及政策,加上經濟嚴重衰退,都未能令特區樓價改變方向,在可見的未來利息亦不會回升,有甚麼理由相信政府繼續現行政策及調控措施可令樓價回到合理可負擔水平?

事實上,經過多年打造,特區政府已成功將特區樓市變成極度奢侈品,不受經濟情況影響,且與絕大部份人無關。解決特區樓市問題,已不是單單缺地,而是需要徹底改革體制,重新制定全盤策略。

基金會目的是填海

前周,團結香港基金會以「造地建房大落後,官僚繁瑣待革新」為題發表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特區政府土地發展及房屋策略及執行上的各種問題,包括政府高估私樓供應,未來將出現斷層,資助房屋土地改劃延誤,各個程序並不透明,房屋未來十年總共短缺16.2萬個單位,未有解決樓價上漲及居住面積縮減、公屋輪候延誤等等。報告批評除了供應不足外,監管成本是樓價高企的原因之一,又指長策使用錯誤方法推算導致低估需求。面對種種問題,基金會提出十項建議,重點是授權一個中央小組,在所有規劃及其它土地發展申請中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措施,以促進土地發展事項並負責確保土地發展項目如期進行。其餘多項建議包括清楚界定各部門就發展及規劃的職能範圍、避免進行重複公眾諮詢、優化補地價釐定機制、簡化土地契約、運用資訊科技提高工作效率、重新成立長策導委員會審視及評估長策房屋供應目標的推算方法等等。

團結基金會背景是深紅建制派,多年來針對政府房屋及土地問題發表研究報告及評論文章,但未見政府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反之,樓價卻越升越高,問題越積越多。基金會立場亦非常明顯,就是未來欠巨量土地發展,大量填海是解決土地問題的唯一可扭轉乾坤的方案。林鄭提出「明日大嶼」,基金會贊同這是「倒沙成金」。政府於《2030+》提出東大嶼填海1,100公頃,基金會建議將規模加大一倍。16年基金會發表報告不認同優先發展棕地,更倡議發展郊野公園建屋。可見其會的大方向是支持政府的政策。

建議未有對症下藥

報告聽似中肯建議多多,但根本未有觸及深層次問題。其一,設一站式委員會加快執行必須建基於廣大市民接受的願景及正確的策略方向。若果策略錯誤,又或策略未能照顧廣大市民利益而加快執行,將會進一步貽害市民,令衝突升級。

該基金會多次表明政府需要大力填海,政府又按中共指示搞「明日大嶼」,明顯地這個建議是加速執行中共政策。沒有全盤藍圖及市民監督,這些填海計劃不能保證改善市民住屋環境及樓價極高的問題。

其二,筆者無法認同現時有重複諮詢的問題,反之不少項目地區諮詢工作做得不足,強制執行,激化矛盾及衝突。有些政策根本沒有諮詢,「綠置居」就是當中表表者。

再有,浪費諮詢結果才是更大的問題,諮詢意見不被尊重,例如長策,坊間早就批評沒有清晰目標,六成資助房屋比例太低。土地大辯論不能探討軍事用地,市民壓倒性支持發展棕地,政府卻不積極執行,施政報告忽然得出搞「明日大嶼」。

其三,其餘各項建議無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須有一個清晰的可量指標,配合願景及策略定下的目標才有實際意義。可是多年來政府刻意將目標模糊化。98年長策訂立每年建屋8萬5伙,新長策淡化成十年滾動目標,年年皆有十年,根本無法衡量如何達標。

政府指置業主導是政策方向,又說要改善市民住屋環境,近日又稱不用費煞思量就可置業,可是政府卻不肯設立目標置業比例、釐清適切居所定義、界定負擔能力指標。沒有清晰可量指標,市民無法監督,亦無法改善執行效率。

其四,界定各部門職能非常重要,政府過去就是各部門互相推卸責任拖慢行政效率,但真正落實問責同樣重要。五年來公屋大落後,長策定了六成目標,最後只得五成,假設基金會推論正確未來公營房屋情況將更嚴峻。沒有政府官員為此而負責。職能界定得再清楚,沒有可量指標,沒有落實問責,職能再清楚亦枉費心機。

※※※ ※※※ ※※※

基金會報告整合了一大堆已知的問題,看似提出的解決方案,實際上還是隔靴搔癢,沒有針對根本問題;目的清楚明顯,就是替政府製造聲音,加快執行中共政治任務,進行世紀填海工程。從政府提出樓市問題是「重中之重」至今,市民已看得清清楚楚,政府根本是維護既得者利益,無意解決房屋問題。基金會的報告,市民必須細心推敲其背後目的,不要只看表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