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來臨,忽冷忽熱的氣溫也導致許多疾病容易在這時候發生,民眾除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之外,也要留意像是過敏、水痘、猩紅熱,或氣喘等呼吸道症狀,留意日夜溫差做好保暖,並遠離過敏原,度過一個健康的春天。
溫度變化大!小心引發
氣喘等呼吸道疾病
據newtalk報道:春季溫度變化大,此時節支氣管的疾病——氣喘, 就容易被引發,台灣國健署表示,氣喘是指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刺激後,支氣管產生慢性發炎的情形,依其嚴重的程度可以呈現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和咳嗽等症狀,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品質,是民眾重要的健康問題之一。
台灣國健署表示,氣喘的誘發因子分為過敏原及非過敏原,包含氣溫驟變、空氣污染、突然劇烈運動、刺激味道(香水、殺蟲劑、香煙、油煙及油漆)等。有抽煙者要戒煙,無抽煙者則需避免二手煙。
氣溫變化過大時,應注意身體保暖,外出時應隨身攜帶口罩、小外套或絲巾(圍巾),避免情緒起伏太大,儘量維持心情平穩。
春季花粉多!預防過敏
就要遠離過敏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藥師姚淑惠在《春天常見小兒疾病的預防疫苗及用藥須知》一文中表示,春天早晚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加上花粉多,鼻子過敏的孩子常會在清晨打噴嚏、鼻塞、流鼻水與鼻子搔癢,睡覺時會打呼或張口呼吸,或因鼻水倒流到喉嚨,因而頻頻清喉嚨和咳嗽。
要預防過敏性鼻炎,應避免接觸容易引起過敏的家塵、蟎、花粉、蟑螂、黴菌等,以減緩症狀的發生,戴口罩及少喝冷飲,亦可預防過敏。
猩紅熱由A群鏈球菌引起!
好發於五至十五歲之間
台灣三軍總醫院《衛教資訊》指出,猩紅熱主要是由A群鏈球菌所引起,冬季及春季是主要的好發季節,好發的年齡則在5歲至15歲之間,偶爾也會發生在小於5歲以下的孩童,這些鏈球菌是藉由鼻腔、咽喉分泌物,經咳嗽或打噴嚏時進行散播,也可直接因接觸到分泌物而傳染,潛伏期可由12小時至5天不等。
病童會突然發燒、咽部疼痛是主要症狀。疼痛可以非常輕微,也可以非常嚴重,尤其在吞嚥時更為明顯;其它症狀包括頭痛、腹痛、噁心嘔吐、頸部淋巴結腫痛,在發燒的同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的丘疹,主要位於軀幹、頸部、四肢、及身體皺摺處。
另外在腋窩、肘窩、膝窩及腹股溝等處常會出現較紅的線條,口腔周圍則不會出現疹子。這些疹子摸起來有如粗砂紙一般,另外因為細菌會釋放外毒素,使皮膚通紅有如被太陽曬傷一樣。
水痘可由皮膚、空氣、飛沫傳染!
出疹前五天都有傳染力
台灣疾管署表示,水痘好發於冬季及早春,可經由皮膚直接接觸、空氣、飛沫、或接觸患者的水皰液和黏膜分泌物傳染。感染初期會有輕微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酸痛等類似感冒症狀,之後開始出現紅疹,併發展成全身性皮疹,隨後轉變為水皰,最後結痂,通常2至4周內可痊癒。出疹前5天(通常為前1至2天)到第一批水皰出現後5天都有傳染力,完全結痂後不具傳染性。
切勿輕忽早晚溫差大!
保暖措施要做好
春天氣溫忽冷忽熱,台灣國健署提醒民眾,切勿輕忽清晨與夜晚低溫,春季氣溫變化大,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與長者,於清晨與夜晚務必做好保暖措施(戴口罩、圍巾、帽子、手套),避免低溫及溫差過大引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
台灣國健署表示,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對於有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除了慢性病患者要注意外,早起運動的長者,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亦可改在室內運動,另外,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
——轉自希望之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