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的研究發現,慢性炎症是誘發多種疾病的根源,如阿茲海默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哮喘、某些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骨質疏鬆症,憂鬱症等。近日,韓國知名頑疾痛症專家金兌炫博士在港健康博覽會上舉辦了專題講座,與市民分享了發炎,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和關節痛的關係,講解了如何通過調整情致、飲食和生活習慣,預防身體慢性炎症,促進健康生活。她強調,治病的主人是人,不能只是依靠醫生,所以建議大家要注意提早保健。

慢性炎症是多種疾病的根源

發炎是人體免疫系統在面對創傷或感受到威脅時的重要反應,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身體短暫的急性發炎反應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一種防禦機制,它可引起體內免疫系統活躍起來對抗病毒、細菌或清除損傷細胞,促進身體癒合修復。然而,慢性發炎則完全不同,此種炎症會在免疫系統發作過於頻繁時出現,慢性炎症不僅會引致身體疲勞、不適,還是多種疾病的主因,增加死亡的風險。

金兌炫博士表示,慢性發炎是代謝症候群(三高)與慢性關節炎的罪魁禍首。在 1950 年代之前,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癌症、過敏症、阿茲海默症等,都屬於罕見疾病,可是在 50 年代後,這些代謝症候群已躍升為年度重大死因。現在社會中,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壓力、疲勞、霧霾等,會變成積聚在體內的廢物和毒素,在血管中遊走,引發炎症。慢性發炎是長期潛伏在身體中的疾病,它會慢慢地損害人體內的血管、免疫系統、腦等器官,進而引發代謝症候群文明病。

醫界一直認為,血管內因囤積的膽固醇斑塊變大導致血流不順誘發了心臟病。但是約50%的心臟病患者,血中膽固醇值都是正常的,而25%的心肌梗塞患者也並沒有高血壓症狀。哈佛大學的 Paul Ridker教授認為心臟病是因血管發炎,使血管內的膽固醇腫塊破裂而引起的。血管發炎才導致了腫塊破裂,血管的阻塞,而膽固醇斑塊並不是發作的主因。

金博士表示,肥胖作為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也是一種低度炎症反應,脂肪組織釋放多種炎症因子,增加單核細胞在脂肪組織中的浸潤,最終引起胰島素抵抗等代謝併發症。慢性炎症會長期傷害健康的神經細胞、組織、血管。炎症會殺死腦神經細胞,引起阿茲海默症;使血管發炎引發心臟病;更會破壞基因引發癌症;甚至讓胰島素機能進一步下降造成肥胖和糖尿病。

金博士表示,心理健康也就是道德方面的健康:「這就是告訴人們要多做好事,少做壞事。另外,做人要有良心,做人如果沒有良心就會不健康,所以我們會強調,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才會健康。」(鄭義/大紀元)
金博士表示,心理健康也就是道德方面的健康:「這就是告訴人們要多做好事,少做壞事。另外,做人要有良心,做人如果沒有良心就會不健康,所以我們會強調,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才會健康。」(鄭義/大紀元)

良心是健康的基石

金兌炫博士指出,人們的健康其實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還包括精神、心理的健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證實了精神健康對身體的影響。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的憂鬱情緒與身體炎症密切相關。

其實,世界衛生組織(WHO)亦有關於健康的明確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 而在WHO 提出的十項健康標準中,其中前四項都強調了人們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金博士表示,心理健康也就是道德方面的健康:「這就是告訴人們要多做好事,少做壞事。另外,做人要有良心,做人如果沒有良心就會不健康,所以我們會強調,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才會健康。」

港人要長壽更要健康

港人是全球最長壽的人,日本厚生勞動省曾發表2017年度全球平均壽命報告指出,香港再次成為全球男女最長壽的地區,其中女性平均壽命87.66歲,男性平均則為81.7歲,兩者均是全球之冠。然而,壽命延長並不代表人們比以前活得更健康。工作壓力與精緻食物助長潛伏慢性發炎,進而促使代謝症候群文明病的發生。很多人到了60至70歲就得了老年病,如老年癡呆、智障、行走困難。認識到慢性炎症對身體有如此大的傷害,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體內慢性炎症的發生呢? 

身為中醫師的金兌炫博士表示,《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這就需要人們要及時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通過調解情致,學習壓力管理,均衡攝取營養,和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有助於維持身體的健康。她給出了以下建議:

(1)學習處理生活的壓力:

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開闊的心胸,日常生活中做人要有良心,多做好事,少做壞事,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2)低碳飲食, 無麩質及反式脂肪:

如果你有關節疼痛及炎症,金博士表示,除了少吃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及易致過敏的食物外,還應儘量避免吃以下食物:多餘的糖,精細加工穀物如麵筋、麵粉製品和小麥製品。原因是麥醇溶蛋白Gliadin(在小麥、黑麥和大麥中發現的蛋白質)引致許多人敏感或徹底的自身免疫反應。人的免疫系統將麩質(Gluten)視為敵人,並釋放出武器攻擊它,從而在你的腸道,關節和身體的其它部位引發炎症。目前坊間有很多Gluten Free麵類食品供選購。

(3)充份攝取營養:

平日飲食中增加Omega 3的攝入,多吃野生魚類(如三文魚)、亞麻籽、奇亞籽等,可有效降低身體炎症;薑黃素是存在於咖喱及生薑內的一種多酚類物質,其抗氧化力是維他命E的1.6倍,黃酮類的2.33倍,更是維他命C的2.75倍,可在生活中多一些攝入。

(4)充足睡眠:

睡眠時間6小時以下,而慢性炎症患者可增加25%。

(5)適時排除身體靜電 (關節炎患者更甚):

金博士指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氣血不通的人多數都是負離子不足,正離子(靜電)太多。」赤腳行走可按摩腳心,幫助人體吸收負離子與自然電子。此外,它還可以幫助消除一天的疲勞,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使內臟排毒功能增強,使體內血管的排泄功能暢通無阻,加快燃脂速度。因此建議大家,在周末的閒暇時間,不妨常到海灘走一走,愉悅心情的同時也改善了健康。

(6)半身浴或足浴:

人體理想的狀態是「額涼足溫」,「上熱下寒」則屬亞健康狀態,金博士建議泡半身浴或足浴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許多小毛病。◇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