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
他做的第六件事就是修築高速公路,包括拆毀關隘和壁壘。
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他做的第六件事就是修築高速公路,包括拆毀關隘和壁壘。
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第二年,就開始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三條非常遠的高速公路。第一條公路修築到了現在的燕、齊地區,燕是河北,齊就是山東;第二條修築到吳這一帶,吳就是現在的江蘇和浙江;還有一條公路修築到楚,就是現在的湖北。
這三條高速公路以咸陽為中心,向東修到渤海,向東南修到東海,向南方修築到湖北。與此同時,秦始皇又向西修了一條路,從咸陽往內蒙那個地方修了一條直道。
秦始皇修築的高速公路,工程質量非常之高。據《史記》的記載,每條公路寬五十步。一步是六尺,車輛上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就是六尺,也就是說當時高速公路的標準是允許五十輛車在上面並行。
秦時代修路,夯土柱基,道路平整,中間有一條專用道路,是皇帝的御道,百官包括軍隊可以走御道兩邊的路。道路上每隔三丈種一棵大樹,所以公路不但規模大,而且非常漂亮。
秦始皇在把公路修好之後,就開始巡行天下。
除了往東、往南、往北的這三條公路之外,秦始皇還向當時的少數民族地區修築了很多的道路,比如:四川、雲南、貴州。這些地方是多山地區。雲貴高原山峰林立;四川也是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在山間開路,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十分危險。
秦始皇從四川宜賓修了一條路到雲南的滇池,這條路最窄的地方只有五尺。
秦朝時期,一個馬車的車輪之間的距離是六尺,而那條路只有五尺,所以車根本過不去,只能是人在上面走。
當時的築路工程,浩大而又艱難。很多人認為秦始皇修路是好大喜功,喜歡做大工程,其實不然,修路是當時的中央帝國控制地方的需要。
中國人有句話叫:「山高皇帝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一個地方交通不便,中央政府皇帝派一個人到那個地方去當官,管理那個地方的老百姓,他跟中央政府之間是沒什麼溝通的,因為單程就可能走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才能到那個地方。你有什麼事情向皇帝請示,皇帝再給你一個批示,一來一回,一年都過去了,根本就行不通。所以那個地方只能讓你自治。
在秦代之前,周代最開始實行「封建」,其實那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那個地方太遠,天子根本就管不了,所以只能讓他信任的人去管。這樣就出現了眾多封國。
而現在秦始皇要廢分封、置郡縣,不再有封國。那麼,怎麼能夠保證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怎麼能夠保證皇帝的詔書可以迅速地傳達到邊遠的地方?怎麼能夠保證軍隊迅速的調動?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解決交通問題。因此高速公路就成為極為必要的一個基礎設施。
秦始皇在當時修築公路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樣的一些基礎設施為中央帝國的統一所起到的作用。
除了修路之外,秦始皇還做了第七件事就是「書同文」,
也就是統一中國的文字。這件事情非常的了不起,因為中國有很多的地區、
有很多方言。即使在當代中國也有很多方言,北京人聽上海話、聽廣東話,基本上都聽不懂
。但是一旦有了統一的文字,不同地區的人就可以互相交流。
除了修路之外,秦始皇還做了第七件事就是「書同文」,也就是統一中國的文字。這件事情非常的了不起,因為中國有很多的地區、有很多方言。即使在當代中國也有很多方言,北京人聽上海話、聽廣東話,基本上都聽不懂。但是一旦有了統一的文字,不同地區的人就可以互相交流。
在秦以前,周代的主要文字書寫方式是大篆,到了秦代改為小篆。小篆的筆畫都是圓的,非常漂亮。當時小篆有一套標準的書寫方法,這個書寫方法是李斯制定的。
秦代有一個人叫做程邈,在監獄裡面被關了10年。在監獄裡,他沒事,就把文字又進一步簡化成了隸書。我們現在看到的隸書,其實是在秦代的那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隸書橫平豎直,書寫和辨認都比較容易。所以後來,隸書又一步一步發展出來行書、楷書。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基本上它的原形也是在秦代的時候出現的。
文字的統一使得中華民族有了一個延續文化的基礎。之後中國即使發生分裂,但因為有統一的文字,人們依然可以相互交流,這樣它容易形成統一的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一旦有統一的文字,中國即使是分裂之後還能夠統一,也就是文化的賡續,和當時秦始皇制定的「書同文」這樣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書同文」之外,秦始皇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錢同幣」,也就是統一貨幣。
戰國時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貨幣,有一種是刀幣,形狀像一把刀一樣;有一種是布幣,上面有幣值;還有比如用貝殼之類做的錢幣。
各國貨幣不同,非常不利於經濟交流。秦始皇決定統一鑄幣,於是,就出現了我們現在經常看到那種按照「天圓地方」的道理鑄成的外圓內方的錢幣。我們稱之為「孔方兄」,錢幣中間有一個方孔,外邊是圓的。這錢的形狀是秦始皇那時候定的,後代的錢基本上都採用這種外圓內方的形式。
現代社會也是很重視「錢同幣」,也就是貨幣統一這件事情的。
我們知道歐洲很多國家的人種、文化都不一樣,有的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有的是日耳曼人,有的是斯拉夫人。他們的文字以及文化都不相同。
但是,歐洲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又比較多。
做不到「書同文」,也就是使用統一的文字,因為他們的文化文字都不一樣,怎麼辦呢? 那就是統一貨幣。
過去在歐洲,德國有馬克、法國有法郎、英國用英鎊、荷蘭用盾,各國使用的都是不同的貨幣,換算起來很麻煩。
歐洲國家做不到文字上的統一,於是先做經濟上的統一,成立了歐洲共同體,發行統一的貨幣,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元。而這種統一貨幣的概念,秦始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經想到了。
除了「錢同幣」之外,秦始皇還做了一件事情——「度同制」,也就是統一「度量衡」。「度」指的是長度,「量」指的是容積,「衡」指的是重量。
在秦以前,不同的國家對長度的規定也不一樣。比如說一尺,在有的國家是22.3釐米;有的國家是22.1釐米,各國有不同的換算的方式。長度不統一,做工程或是做文件就非常麻煩。
現在世界上,有兩大主要的度量衡的標準,現在美國用的叫英制,其它別的地區用的叫公制。 公制其實也有一個國際標準化的組織,是在1947年成立的,規定了一米是多長、一秒鐘是多少時間,對溫度等等都有統一的規定。然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的頭腦裡已經有了國際化標準組織的概念。(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