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唐華原人,曾在太白山做隱士,是修行有道之人。他擅長天象曆法和攝生養性之術。顯慶三年唐高宗召見時,孫思邈已九十多歲,依然耳聰目明。詩人盧照鄰等人奉他為師。

孫思邈。(圖/素素)
孫思邈。(圖/素素)

人應順應自然規律

盧照鄰問孫思邈:「名醫能治好病,是根據甚麼道理呢?」

孫思邈說:「我認為闡述天的道理,一定能在人身上找到其依據。所以天有春、夏、秋、冬,黑夜、白晝輪流更替,寒來暑往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睡著,呼出、吸入,吐故納新,經脈和氣血循環。流動就是氣血循環,顯現出來就是人的氣色,這是人體的規律。

陽作用為精華,陰作用為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違背正常規律就要生病,蒸就生熱疾,不然就生寒疾,淤結就成為腫瘤贅疣,阻隔就成為癰疽(毒瘡)。根據表面的診斷可以檢查出身體內部的變化。從人體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星辰運行中出現差錯,冬天、夏天冷熱反常,以及山崩地裂、狂風暴雨,這些是天地的疾病。良醫用藥物進行疏導,用針灸治病救人;聖人用高尚的道德調和陰陽,以人的作為輔助天地的運行。所以人有可以治癒的疾病,天有可以消除的災害。」

做人要膽大心細, 智圓行方

盧照鄰問:「人世間的事情該怎麼做?」

孫思邈回答:「膽要大,心要小,智慮要圓通,行為要方正不苟。」

盧照鄰問:「怎麼講呢?」

孫思邈答道:「心是五臟的元首,它應該遵循規律辦事,所以要謹慎。膽是五臟的將領,它必須堅決果斷。有智慧的人行動如天,所以要圓通;仁義的人沉靜如地,所以要方正不苟。《左傳》說:『不因追求利益而違禮,不因見義不為而愧疚。』這就是仁義之人的方正不苟。《易經》說:『見到細微的跡象就有所行動,連一天都不用等待。』這就是明智人的圓通。」

養性之道首重謹慎, 以畏為本

盧照鄰又問:「養性的道理,最重要是甚麼呢?」

孫思邈說:「天有滿有虧,人世間的事有許多艱難困苦。如果不謹慎行事就不能從危險中解脫出來。所以講求養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謹慎。謹慎以敬畏為根本。

《詩經》說:『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給你。』

最重要的是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失掉了憂畏的人,就容易心思紊亂沒有條理,行為焦躁難以自持,神散氣越,意迷志搖。

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龍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凶猛的動物不能傷你;各種疾病、瘟疫也傳染不上你;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也譭謗不了你。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孫思邈被授予承務郎,執掌藥局事務。他在唐高宗永淳初年去世,臨終前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死後一個多月,容貌猶如在世時。抬其遺體入棺中,輕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樣。孫思邈撰寫《千金方》三十卷,傳給後世。

──本文載自《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