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鯉魚門創意館的一隅,有一間陶藝工作室。陶瓷老師司徒健正與學生們上陶藝課,學生們一邊動手學習「拉坯」(製作器物雛形的過程),一邊聆聽其中蘊含的道理。在司徒健的眼中,如何從一塊泥變成陶瓷,當中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每一個步驟都能領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曾經是工程師的他,退休後愛上了陶藝,開啟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事業。
「在拉坯過程中,『定中心』最重要,偏離到一邊就容易倒。一定要站得直,跟做人一樣,這樣才可以拉得高,拉得大。」司徒健幾句話,便點出了做陶藝與做人的關係。在拉坯的步驟中,「定中心點」是最基本、核心的一個步驟,製作者需要對泥做定點,單手推擠泥糰時,泥糰受力的點不會隨意變更。而這個過程,也令司徒健領悟到人生哲理。陶藝帶給這位退休工程師的樂趣無窮,他也相信,這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工藝傳世至今,也定有它存在的意義。
工程與陶藝相結合
司徒健出生在熱愛收藏中國藝術品的家庭,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對中國藝術品產生了興趣,但他並未走上藝術之路。大學主修電機工程的他,成為了造船業的工程師,收藏瓷器、玉石、紫砂壺等是他的嗜好之一。
退休後,他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接觸到陶瓷製作,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的陶瓷釉藥工作坊中找到了樂趣,後而拜資深陶藝家劉偉基為師,踏上了陶藝之路。他發現自己大半生的工程經驗,其實也可以運用在陶藝中:「陶藝是科學,對工程、理科的人是有利的,當中融合了物理和化學的知識。」他還發現,在完成不規則器物的雛形後,進行修胚的過程中,自己擅長的工程知識也能有所幫助,他會運用水平尺去校正作品,令作品更為美觀。
在作品的設計中,他也從造船業中得到靈感,例如2016年他創作的一套茶具榮獲「陶瓷茶具創作比賽」公開組亞軍,造型設計便為遊艇與潛水艇。
陶藝與人生哲理
司徒健創作的獲獎茶具作品命名為「兩儀」,運用的是道家「陰陽」的概念。他解釋,如茶具用了潛水艇與遊艇兩種造型,表現一個在水底,一個在水面;潛水艇可以保家衛國,也可以是侵略的象徵;遊艇可以娛樂,也可走私。他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是看人怎麼運用。司徒健認為,除了造型之外,在製作的過程中也要找到平衡:「泥和水的調和之間也要講平衡,太乾不行,太濕也不行,講一個平衡,正如做人一樣,你太強不行,太弱也不行,講中庸之道。」
談及對泥的認識,司徒健也有獨特的見解:「泥本身是天然的材料來的,泥的質地、本身的乾濕度,你不切開它,是不知道的,不能看表面。你要真心去體驗,真的切開它,燒它。玩泥可以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解難能力,很容易看到你講的和做的不同,然後你再分析,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他認為平時做人也應該學會獨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聽別人說甚麼就相信,而是應該自己真心體驗後,再判斷是非。
在拉坯的過程中,操控拉坯機的過程需要手腳協調,掌握一個力度,司徒健說:「手和腳要協調,你要很堅定,你掌握好你的力度,就要『企硬』(堅持到底),企硬得來又要溫柔,一定要有耐性。」塑形的過程,他認為時時刻刻都要檢討自己,而不是怪泥不聽話:「泥是死的,是你指揮的,一塊泥乾濕度是你自己調較。過程中其實是你引導它,它歪是你令它歪的。你要對自己老實,不能夠賴別人。」
*********
司徒健捧起一件燒好的瓷器,端詳著上面細微的斑痕,似自然山水。他感嘆道,每一個燒製出來的瓷器都是大自然的造化,雖然是人為燒製,但作品呈現的效果便是上天賜予的,是天人合一的作品。「我們的作品都是天人合一的,我們是玩大自然的東西。」司徒健笑著說:「要學會欣賞天給你的東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