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美化農業,你不要寫到做農業很浪漫,很有心。農夫你能不能透過種植蔬菜去生存?」農夫黃零與筆者初次見面,便一針見血地點出他所看到香港農業所存在的問題。黃零是香港早期從事有機耕種的農夫之一,近二十年的專研與實踐,令精明且重實幹的他有自信能產出優質有機菜,在香港農業的一隅站穩腳跟。他認為當前有機菜的需求多,農夫生存優勢依然很大,有機市場仍有發展潛力,只是香港缺乏腳踏實地的「真農夫」。


農莊佔地二十五萬呎,種有四、五十種作物。(陳仲明/大紀元)
農莊佔地二十五萬呎,種有四、五十種作物。(陳仲明/大紀元)

元朗八鄉的「我地農莊」,自2000年開辦以來,一直穩健地發展著。健談的農場負責人黃零,多年來一直默默耕耘,言語間能感受到他的坦誠與堅持。他希望能夠透過自己身體力行,還原農業原本的模樣——提高農產品質量與產量。多年來他也積極探索新的生產出路,試行多種商業合作模式,從生產到推廣,走出一條屬於香港人的農業之路。

踏上職業農夫之路

出生在新田的黃零,父親是豬農,成長過程中並不想未來從事這一行,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樣,認為耕田無前景,中五畢業後便跳出田園,從事地盤、運輸、保險等等,做過不少工作。

命運實在難以捉摸,在他結婚後,又選擇了回歸農田,當時只是兼職農夫,保險是他的主業。此時他對於農業的心態與少年時大不相同,那時候有機農業剛剛興起,全港的有機農場只有十個左右,香港傳統農業因都市化及經濟轉型而萎縮,黃零看到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前景,便重新拿起鋤頭,建立「我地農莊」。當年適逢漁護署於2000年底推出有機耕作轉型計劃,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他也步入了該行列,成為全港最早期施行有機耕種的農夫之一。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後來的農業生涯中,黃零也做過不少嘗試,積極根據市場的狀況將農業與商業相結合。想法多多的黃零不時嘗試各類經營方式,例如荃灣街市的「自助菜檔」,無人看管,全靠市民自覺投入錢幣;也有「粟米助養」計劃,鼓勵市民先訂購粟米,種植成功後,助養者可親身前往收割;早年他與其他農夫組成「綠色錦上路」經營本地有機菜直銷服務,現時眼見經濟狀況不適合發展直銷,他正在籌劃之後走有機產品高檔路線,以會員制營運;去年他也曾在青衣區內推行共購計劃,即居民直接向他的農場訂購有機菜,共同分擔運費,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訂購人數多會降低運輸成本,從而客戶可以以較便宜的價錢購入優質港產有機菜,農夫有穩定的客源,一舉兩得。「青衣島民」成員王必敏協助共構計劃,她表示區內居民的反應很好,推出時高峰期有五、六十人參加共購計劃,但後期因為地方及人手問題要暫停,但只要有更多的資源便想重新啟動。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生產的有機菜。(陳仲明/大紀元)

意味深長的「會拿鋤頭」

問及黃零這些年經營農場的優勢,他面帶微笑:「優勢是我會拿鋤頭。我種菜有天份,肯用心去想問題。」一句「會拿鋤頭」,已經意味深長。他認為當前不少有機農場只有管理者,沒有農夫,真正懂得種植和經營的人鳳毛麟角。他相信作為農場負責人,在指導整個農場的運作和做決策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及專業知識很重要,唯有自己站在一個高度,才能夠指導員工做得更有效率。他以天災為例,現在每逢暴雨、颱風,就有一大批農夫哭天喊地,要求政府提供支援。在他的眼中,應對天災是入行農業時必備的心理準備,天災無法避免,但身為農夫應該想想如何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在設施方面有所預算,作出風險評估,如選擇一些經濟實惠的棚架,不會因為打一次風、下一場暴雨而傾家蕩產。好農夫明白天氣對種植的重要性,所以要勤奮,趁著好天氣多工作。他也積極設計防雨措施,將損失減到最低。他自信地表示,我地農莊是生產型的農場,他擅長學習與嘗試不同的方法,遇到問題不會退縮,而是想不同的點子去解決。

「會拿鋤頭」還體現在積極探索新的生產模式上。黃零從開始從事有機耕種以來,一直在不斷地學習新的種植方式,也投了非常多的心力去嘗試各類方法。如他鑽研「永續栽培」(permaculture)時,閱讀大量材料後才發現,很多的研究都流於表面,沒有甚麼人會寫很實質的技術。他於是用部份農田自行探索,希望能摸索出一條有產量且可行的路來。他說:「如果有學者跟我合作,我都有很多第一手資料!只是缺少交流機會。」

黃零還提到,作為農夫要有耐性和求證心態,目前充斥在網上的不負責任的農業報道,如果不加判斷一味跟隨,會令人損失很大。當下很多人議論的「魚菜共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在他看來,這一種植方式的科學依據值得進一步考證,媒體也應該要實事求是報道,不能夠將沒有經過大量證實有產量的耕種方式誇大其詞。


黃零認為有機種植搭建棚架十分重要。(陳仲明/大紀元)
黃零認為有機種植搭建棚架十分重要。(陳仲明/大紀元)


在棚內進行有機種植,效率更高。(陳仲明/大紀元)
在棚內進行有機種植,效率更高。(陳仲明/大紀元)

農田非親子打卡場所

從小在市區長大的筆者開始接觸農田,多是因為近年來頗為興盛的以農田為主題的親子活動。朋友介紹「我地農莊」有田出租,可以帶孩子一同下田。筆者便開始籌劃農場教育的議題,當筆者約訪農夫黃零,談到當下親子活動與農場的關係,沒想到被他潑了一記冷水:「那些怪獸家長,顧著自拍的,買體驗、買相片的,最好不要來。」這位個性十足的農夫,心直口快,說話毫不客氣,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他的眼中,農田並非一個教育場所,農夫也不應該擔任老師的角色。

過去黃零也曾舉辦親子活動,但發現不少家長的心態是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了農夫,來到農田中便顧著影相「打卡」,對孩子更是愛護有加,見到蟲子大驚小怪。他認為家長可以用自己的身教來教育孩子敬畏自然,可以租田讓孩子親身耕種,用一個較長的時間來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與忍耐力,而不是透過一兩次的親子活動來「體驗」農田。

他也認識一些十分有心的家長,租用農田後堅持帶孩子一同參與勞動,即使是雨天也會身穿雨衣前往,不怕泥濘,帶孩子身體力行,孩子們也會從家長的言傳身教中有所收穫。

*********

黃零在農場中的身份不只是會種菜的農夫、對農業技術的專研者,還是一個經營者,他認為香港的農業需要更多的實幹家,才能夠令港產有機菜進一步發展壯大。◇


我地農莊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我地農莊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