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德國自然保護聯盟(Der Deutsche Naturschutzring, DNR)主動參與了一項跨國性的研究計畫:「存於體內的汞:全球性的健康風險」(Mercury in Fish: A Global Health Hazard)。
當時德國消費者保護部部長愛格納甚至提出警告,希望大眾謹慎面對並減少食用被汞污染的掠食性魚類,如旗魚、鯊魚、吞拿魚等。DNR主席胡柏特‧懷恩慈(Hubert Weinzierl)也表示贊同:「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幼童和孕婦這類特別容易受到威脅的族群。」
早在08年發出的警告 至今仍難實施
DNR主席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因為食用被汞污染的魚確實會對健康造成極端的不良影響,甚至影響到未出生的嬰兒。醫學家也證實,孕婦食用被汞污染的海魚可能使胎兒中毒。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早在2008年9月,就建議孕婦及哺乳中的婦女避免食用吞拿魚。
懷恩慈表示:「這項善意的提醒,至今尚未傳達給這些消費族群。」他進一步要求加強食品安全檢驗,讓被污染的食品無法進到消費市場。食品安檢在德國顯然不被重視,既然了解這樣的情況,消費者為求自保,最好自己懂些分析化學。
純就技術層面來看,在現今高度精密的檢測儀器輔助下,即使極其微量的成份也可以被檢驗出來。無論是汞、鎘、二噁英或鉛,在個別樣品中,這些成份都會一一現形。即使是有機栽植法種出來的黃瓜,也可能已經被二噁英污染。當然這與所謂的檢測下限有關,也就是化學家能夠利用適合的檢驗方式,檢驗出特定成份在被檢驗物質中的技術指標數值。
但是,食品來源或健康危害分子的危險程度,卻還是無法經由技術指標規範的檢測下限來辨識。純技術層面來看,過於敏感的分析程序可以在任何時候、世界上任何地方,甚至所有被抽驗的樣品,都可能全部檢測出二噁英。因為這樣會使得分析結果毫無意義,所以化學家才制定出所謂的檢測下限,制定的標準是某種成份達到特定劑量時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告,人體對於汞的容許攝取量,每周不應超過每公斤體重5微克。
但是消費者怎麼知道,甚麼時候攝取的汞含量已達到極限?為了找出答案,首先必須把一個人一周內攝取的食物量,全部作汞含量檢測。而為了測定是否特定食物受到特別嚴重的污染,就要有夠多的樣品數量。因為如何正確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檢測方式,還是受到分析化學的限制。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一批魚被檢測出受到污染,但是另一批的檢測結果卻相對的對人體無害;而最糟的情況是,這兩批漁獲都標示著出自同一個供應商。當抽檢的樣品數量夠多時,就能依賴食品安檢的成效來保護消費者。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