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受訪者過去一年沒有買過有機水產,同時受訪者最多購買或食用的紅衫魚及黃花魚均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漁業,應避免食用。

為讓公眾認識本地可持續有機漁業發展,了解有機水產的營養價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辦第一屆「本地有機水產節」。並公佈了《本港消費者購買有機水產的行為研究調查2018》結果。中心今年9月10日至23日,到18區的濕街市、超級市場和有機零售商附近,抽樣訪問了共543名市民。

調查發現,76%受訪者每星期均食用水產至少一次。最多受訪者過去一年曾購買過或食過紅衫魚(39%)及黃花魚(38%),均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海鮮選擇指引》中的「紅色—避免」類別,即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種類遭過度捕撈,應避免食用。排第三位的黃𩶘䱽(35%)屬於「黃色—想清楚」類別,建議市民偶爾才食用。

港人常食用的紅衫魚及黃花魚,均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海鮮選擇指引》中的「紅色—避免」類別。(cool factory提供)
港人常食用的紅衫魚及黃花魚,均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海鮮選擇指引》中的「紅色—避免」類別。(cool factory提供)

只有17%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有聽/買過有機水產」,超過八成(451位)的受訪者過去一年沒有買過有機水產,主要因為「不知在哪裏購買」(79%);其次是因為「無標籤,難分真假」(33%)。曾經購買過有機水產的受訪者中,過半曾購買進口有機三文魚(58%),第二位是本地寶石魚(25%),第三位是本地鯇魚(22%)。中心認為,反映本地的有機水產暫時未能滲入香港的有機消費市場。

本地寶石魚和本地鯇魚是最多受訪者購買的本地有機水產。(cool factory提供)
本地寶石魚和本地鯇魚是最多受訪者購買的本地有機水產。(cool factory提供)

中心總監黃煥忠表示,有機水產的成本較高,一噸有機魚糧的價錢較普通飼料高約5千元,而且有機水產的折損率高,易受天氣溫度影響導致產量不穩定。雖然現時本地有機魚產量每年最多只有二萬多條,遠低於市場需求,但在未肯定賣貨量的情況下,漁友未能有信心大量養殖,因此價格相對較常規魚昂貴。

中心建議政府加強推廣現時不足的有機、可持續生產的公眾教育。建議市民在挑選水產時多考慮水產來源、品種、其養殖方式。期望市民在選購時在食物營養及生態影響的兩者因素中取得平衡,實行可持續的飲食消費習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