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適逢今日年度「鯊魚關注日」,發表《海鮮選擇指引》2021年更新版,合共列出70項本港餐廳、市場常見的海鮮品種的可持續狀況評級,當中有26種海鮮為新增項目。其中港人常吃的波士頓龍蝦,今次首度被列入「紅色——避免」類別,與鯊魚、藍鰭吞拿魚及鰻魚同級,建議避免食用。

《海鮮選擇指引》2021年更新版封面圖。(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海鮮選擇指引》2021年更新版封面圖。(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今次的更新版指引,將原本列為「綠色——建議」的波士頓龍蝦,改列為「紅色——避免」類別,與鯊魚、藍鰭吞拿魚及鰻魚同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任王希允解釋修訂原因:「雖然波士頓龍蝦本身未受到絕種威脅,不過其捕撈地與北大⻄洋露脊鯨的棲息地重疊,令該鯨魚物種受到嚴重威脅,包括誤捕及被捕撈龍蝦的器具纏繞,因此北大⻄洋露脊鯨已於去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瀕危』列為『極度瀕危』。」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新資料顯示,露脊鯨的數量少於400隻,當中能夠生產下一代的雌性露脊鯨更剩下不多於100隻。另一篇科學報告亦指出,在1994至2010年間,因漁業繩索而誤捕大型鯨魚一共有70宗,當中包括30隻北大西洋露脊鯨及30隻座頭鯨。王希允提到指引有建議以西澳龍蝦作為食用替代品,該物種在指引上被列為「綠色——建議」類別。

波士頓龍蝦在《海鮮選擇指引》2021年更新版首度被列入「紅色——避免」類別,與鯊魚、藍鰭吞拿魚及鰻魚同級。(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波士頓龍蝦在《海鮮選擇指引》2021年更新版首度被列入「紅色——避免」類別,與鯊魚、藍鰭吞拿魚及鰻魚同級。(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新資料顯示,露脊鯨的數量少於400隻,當中能夠生產下一代的雌性露脊鯨更剩下不多於100隻。(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新資料顯示,露脊鯨的數量少於400隻,當中能夠生產下一代的雌性露脊鯨更剩下不多於100隻。(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除了波士頓龍蝦外,在更新版指引上同被列為「紅色——避免」的海鮮類別,還有藍鰭吞拿魚、緬甸青蟹、紅衫魚、馬頭、鰻魚、大眼雞、鯊魚、鰩魚、泰國和越南產的白對蝦等。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本港魚翅入口量持續下降,魚翅入口量由2019年的2,792噸下降至2020年的1,655噸,按年同期減少40%。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可持續發展經理黎姵延表示:「雖然入口數字顯著下降,大家仍然要保持警惕,向魚翅說不,參考《海鮮選擇指引》,選用環保海鮮。」

中國產的黃花魚則在《海鮮選擇指引》2021年更新版中,從「紅色——避免」升級至「黃色——想清楚」類別。(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中國產的黃花魚則在《海鮮選擇指引》2021年更新版中,從「紅色——避免」升級至「黃色——想清楚」類別。(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

中國產的黃花魚則在今次更新版指引中,從「紅色——避免」升級至「黃色——想清楚」類別,世界自然基金會指由於有更多養魚戶正在使用顆粒飼料,而且中國大陸有部份的飼料供應商制定了可追溯政策,即可以追蹤飼料的成份、來源,以了解成份是否環保,因此將黃花魚的評級調升。

26個新增海鮮類別中,包括多款日式和西式餐廳常見的食材,例如鯖魚、比目魚、油甘魚等,其中挪威產的鯖魚,分別以中層拖網及刺網捕撈方式捕獵,以中層拖網的捕撈方式對瀕危、受威脅及受保護物種的種群影響最少,因此獲「綠色——建議」評級,以刺網捕撈的方式則獲「黃色——想清楚」評級;其它獲「綠色——建議」評級的新增海鮮包括西斑牙鯷魚、阿拉斯加及俄羅斯(巴倫支海)帝王蟹、英格蘭麵包蟹、西澳龍蝦、加拿大斑點蝦等;列入「黃色——想清楚」評級的新增海鮮則有格陵蘭比目魚、日本油甘魚等。

《海鮮選擇指引》以三個類別評級海鮮,分別為「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及「紅色——避免」,推廣選用環保及以可持續形式捕撈或養殖的海鮮。據該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約94%的漁業資源已遭過度或完全捕撈。香港人喜歡吃海鮮,2017年平均每人消耗66.5公斤海鮮,超出全球人均食用量三倍多,在全球排名第8,亞洲排名第2,香港海鮮大多由亞太地區及世界各地進口。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消費者的選擇不僅關乎漁業的可持續,亦關係到本地乃至亞太及全球的漁業資源狀況。該會建議市民在選購或食用海鮮前,先透過指引查看海鮮的正確種類、來源地及生產方法,並選擇環保海鮮。@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海鮮選擇指引》網站:https://wwf.hk/seafood-guide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