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騶虞》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1),

于嗟乎騶虞(2)!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3),

于嗟乎騶虞!

1.彼茁者葭,壹發五豝:彼,那,那些。茁,音濁;《康熙字典》:「【玉篇】草初生貌。【詩.召南】彼茁者葭。」在古詩文中也有用「茁茁」這個詞組的,都是形容草木初生的樣子。葭,音加;初生的蘆葦稱為「葭」。李時珍《本草綱目》:「《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這是說古人將初生的蘆葦稱為「葭」,成長中的蘆葦稱為「蘆」,長成了的蘆葦稱「葦」。而「葭」又含「嘉美」的意思。因為春天是蘆葦初生的時節,所以「彼茁者葭」除了說明天子田獵的季節之外,「葭」字含有「嘉美」的意思,是為稱讚下一句的「壹發五豝」做鋪墊。「彼茁者葭」字面意思是「那些初生的是葭草」,孔穎達《毛詩正義》:「言彼茁茁然出而始生者,葭草也。」

壹發五豝,「壹」音義通「一」。壹發,意即射出一發箭矢。豝,音巴;母豬。《說文》:「豝,牝豕也。」因為這首詩是講天子田獵的事情,所以本詩中的「豝」和「豵」都是指野豬。先秦時期,天子或諸侯國君田獵時,有虞人(官名)驅趕野獸來讓天子射箭。孔穎達引古人註疏曰:「傳曰:驅禽之左右(驅趕野獸到天子的附近),以安待(等待)天子之射。」

這兩句大意是: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五隻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獵時不忍心把所有野獸都殺了。孔穎達《毛詩正義》:「國君於此草生之時出田獵,壹發矢而射五豝。獸五豝唯壹發者,不忍盡殺。」

2.于嗟乎騶虞:于嗟,古文中常見的讚歎詞。騶虞,傳說中的義獸;形如白虎,身上的斑紋是黑色的,尾巴長過身子,不踐踏青草,不吃生物,當國中出現至信之德的人時,才有可能應瑞而現。《毛傳》:「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毛詩正義》:「《周書.王會》、《草木疏》並同。又云:尾長於身,不履生草。」

這一句的大意是:多麼仁義的騶虞啊!用騶虞來稱讚天子「壹發五豝」的仁義行為。《毛詩正義》:「獸五豝唯壹發者,不忍盡殺。仁心如是,故于嗟乎歎之,歎國君仁心如騶虞。騶虞,義獸,不食生物,有仁心,國君亦有仁心,故比之。」

3.彼茁者蓬,壹發五豵:蓬,音朋。《說文》:「蓬,蒿也。」青蒿的初生幼苗稱為「蓬」。李時珍《本草綱目》:「時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本詩二章的第一句仍然強調了天子田獵的時節是春天,蓬蒿初生的時候。另外《康熙字典》在註解中特別說明了「蓬」這種植物的一個特點:「【詩.召南】彼茁者蓬。【荀子.勸學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禮.內則註】蓬,御亂之草。」這是說蓬蒿即使出生於亂草中,它也是直的,不會東倒西歪。並以此借喻天子「壹發五豵」的行為是正直的。

豵,音宗;小豬,確切的說應該是剛成年的野豬。《說文》:「豵,生六月豚。一曰一歲豵。」《毛傳》:「一歲曰豵。」野豬的壽命在10-15年之間,一歲的豬為剛長成。古代由朝廷正式組織的田獵活動中,不允許獵殺動物幼崽及奪取禽卵 [1]。還不能跑不能飛的禽獸均算是幼崽。

這兩句大意是:在那些蓬草(青蒿)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五隻剛成年的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

筆者相信有很多讀者看了前面的註釋之後,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是講天子有仁義,有好生之德,那為甚麼還要田獵呢?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人口數量還很少,大部份的土地都沒有開發,耕地面積也很少。山野中聚集了大量的禽獸,禽獸破壞耕地、衝擊屋舍及傷人吃人事件時有發生。人是萬物之靈,動物是為人的生存而造就的。當一些動物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時,那這些動物就該殺。我們都聽說過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也都認可這是見義勇為的好事情。這件事情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即使是到了明朝(《水滸傳》是明朝的人寫的),古人的觀念還是這樣的,當動物威脅到人的生存環境時,那麼殺死就殺死了。

因此,《禮記.王制》中有以下規定:天子及諸侯國君,只要國內沒有重大事情發生,每年必須舉行三次田獵,第一,田獵之後的收穫,有部份可以為祭祀的供品;第二,可以成為招待賓客的食品;第三,可以豐富天子及諸侯國君的膳食品種。在沒有戰爭和凶喪的情況下也不田獵,那就叫做不敬。田獵時不依禮而行隨意捕殺,那就是作踐上天所造就的生物。田獵的規矩是:天子打獵時不能四面合圍,諸侯打獵不圍殺成群的野獸。射殺野獸之後,天子要放下指揮的大旗,諸侯要放下指揮的小旗。大夫射殺野獸後,就應命令協助驅趕野獸的副車停止驅趕。大夫的副車停止驅趕之後,百姓開始田獵 [2]。

而這三次田獵,一般都選在農閒的時候。孔穎達在註疏中還說明了田獵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一歲三時(每年三次分不同季節)田獵。獵在田中,又為田除害,故稱田也。」文中的「田」是指野外,「為田除害」其實是為民除害,因為先秦時期人們祭祀及吃的蔬菜都是去野外採摘的,如果野外的禽獸不定期做一些清理的話,人們去野外幹活就會有危險,「田獵」即指野外打獵。

〈騶虞〉是與《易經.比卦》第五爻對應的一首詩,它不僅說明了天子田獵時所應該遵從的規矩(禮儀),舉例說明了〈比卦〉第五爻的內涵。它還是一首預言詩,說出了一個天機。筆者先講〈騶虞〉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然後在結語部份再講那個預言及天機。

《易經.比卦》第五爻的爻辭:「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3]」周朝時期,天子舉行田獵活動時,必須採用「三驅(三面驅趕野獸)」的規矩。現代學者普遍理解為,天子在田獵的時候,令人三面驅趕野獸,殺了三面的野獸,而放過自己前面逃跑的野獸,並認為這就是「網開一面」的意思。這樣理解對嗎?

(未完,下周三續完)

[附註1]《周禮.地官司徒》:「跡人(官名)掌邦田之地政,為之厲禁而守之(指在田獵場所設置屏障並守衛)。凡田獵者受令焉,禁麛卵者(禁殺幼崽及奪取禽卵),與其毒矢射者(禁止使用有毒的箭矢射獵)。」《禮記.曲禮下》:「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圍殺成群的野獸),士不取麛(音迷,本文指禽獸的幼崽)卵。」

[附註2]《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附註3]「五」為九數的中央,以中正為特點,顯比於其它。顯比者,字面意思為明顯或顯著的對比,通過對比而令其好的一面更加彰顯。◇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