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騶虞》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

于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

于嗟乎騶虞!

下面我們結合〈騶虞〉的賞析來理解《易經》的這個爻辭。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成年的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多麼仁義的騶虞啊!

「王用三驅(《易經》)」或「天子不合圍(《禮記》)」,這是天子田獵時規定的做法;那麼「三驅」的具體做法是如何?為甚麼出現了五隻野豬才射出一箭呢?這一箭又是射向哪一個方位呢?「五」除了與《易經.比卦》的第五爻對應之外,還有甚麼內涵呢?

古人在十三經註疏中說出了其中的秘密。三國時期的經學大師王弼在《易經》註釋中云:「夫三驅之禮,禽逆來趣己則捨之,背己而走則射之,愛於來而惡於去也。」孔穎達《易經正義》曰:「為三面著人驅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後皆有驅之。『愛於來而惡於去』者,來則捨之,是愛於來也;去則射之,是惡於去也。」(文中的「趣」是「左右」的意思)

簡而言之,如果此時以天子為中心,天子面朝北,天子的左右為西向和東向,背後為南。三面讓人(虞人官)驅趕野獸,也就是從左右(西東方向)和背後南方,這三個方向將野獸向天子所在的中心驅趕,留下北方無人驅趕。西、東、南這三個方向的野獸因為被人驅趕,所以只能向天子這個中心靠攏。而北方的野獸有兩個去向,一個是向天子這個方向跑來,一個是背向天子往北逃去。天子的這一箭是射向往北逃去的那隻野獸。因此王弼云:「背己而走則射之」;不管是西東南三個方向被驅趕過來的野獸還是從北方自己跑過來的野獸,都表示來歸附於天子,這些野獸均放過不殺。只射那隻背離天子往北而逃的野獸。因此孔穎達曰:「來則捨之,是愛於來也;去則射之,是惡於去也。」

這就是「王用三驅」及「網開一面」的正解。通過筆者前面的講解,我們也能知道「壹發五豝」的意思了,也就是從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向天子跑過來的四隻野豬全部放過(有三隻野豬是被驅趕過來的,一隻是自己從北方朝天子跑過來的);「壹發」是射向背離天子向北而逃的那隻野豬。

那麼,「王用三驅,失前禽」中的「失前禽」是甚麼意思呢?這是說,本來準備向北而逃的野獸,發現其它三面的野獸被驅趕到天子的木輅車[4]附近後都沒事,結果也都掉頭向天子這個方向跑過來,天子的前方無背向而逃的野獸,無可射的野獸,故為「失前禽」。王弼云:「故其所施,常『失前禽』也。」田獵的過程,其實是馴化野獸的過程,野獸被驅趕到天子的專車旁,發現天子仁慈地看著它們,沒有絲毫的殺氣,它們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向天子示好。其實禽獸均可馴化,看用甚麼方法而已。天子田獵的最高境界不是殺了多少野獸,而是「失前禽」,一隻野獸都沒殺,全部接受馴化後放歸自然,經馴化過後的野獸,不會再主動攻擊去野外幹活的老百姓。《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馴化)鳥獸蟲蛾。」依禮田獵,是上古聖王傳下來的馴化野獸的方法之一。

孔穎達疏曰:「此假田獵之道,以喻『顯比』之事。」孔穎達的意思是說,用田獵所必須遵從的禮儀來比喻(顯比)天子的施政方略,仁慈與威嚴同在,以「三驅」借喻道德教化和刑罰制度,不需要征伐(失前禽),就能讓四方諸侯紛紛來歸附,天下的百姓也不需要對天子及朝廷有戒備之心(邑人不誡),所以天下太平(吉)。

我們重新讀一下《易經.比卦》:「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我想大家已經能夠理解這一爻辭的意思。

讓我們再重新讀一下〈騶虞〉第一章的詩句:「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言外之意:天子有如騶虞那般仁義的特性,在春季田獵時,五隻野豬,只對背向自己而逃的那隻射了一箭。孔穎達疏曰:「五,以其『顯比』,親者(歸附天子者)伐所不加也;叛者(背向而逃意即背叛),必欲征伐也(射出一箭)。」

如果天子在田獵時殺了三面的野獸而放走一面野獸,那不僅是失禮,也不配「于嗟乎騶虞」的稱讚了。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于嗟乎騶虞!

在那些蓬草(蓬蒿)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剛成年的野豬(豵)只射出一發箭矢。多麼仁義的騶虞啊!

這幾句詩還有一個言外之意是,禽獸不接受馴化,即使剛成年,也要射殺,不然留其在野外,將來有可能會攻擊去野外幹活的民眾。

據筆者考證,〈騶虞〉這首詩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就有了。《禮記.樂記》記載,周武王滅紂後有很多舉措,其中一件就是解散軍隊,向天下諸侯表示不再動用干戈。「散軍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騶虞〉。」這是講周武王滅紂後即解散軍隊,並在王都郊外的大學舉行郊射禮,天子射擊時按〈騶虞〉樂曲的鼓點節拍發箭矢,諸侯國君則依〈狸首〉的節拍射箭,見《禮記.射義》:「其節: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狸首〉為節。」。也就是〈騶虞〉為天子在郊射禮射箭時演奏的專用樂曲。

由於《史記.周本紀》記載了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於羑里時,將《易》之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事情[5]。筆者個人淺見,〈騶虞〉這首詩及樂曲有可能是周文王獲釋回國後創作,而且親自指導樂師排練過,並給其親人(周武王等)講解了此詩的內涵。不然很難解釋周武王為甚麼滅紂後就在王都大學舉行郊射禮,並以天子的身份親自來演繹〈騶虞〉這首詩歌的內涵。武王伐紂,是周武王展現其威嚴的一面;而演繹〈騶虞〉,是想告之天下諸侯,只要天下諸侯能夠歸附周朝,不管是以甚麼原因歸附的,那麼詩歌中所說的「壹發五豝」之事就不會發生。而只會出現「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的社會現象。

筆者在文章的前面說過〈騶虞〉與《易經.比卦》第五爻的爻辭相對應,它又是一首預言詩,預言了一個天機,因為是天機,所以筆者不敢說得太明白:

在末法末劫時期,人類的道德已經普遍下滑,有的甚至連禽獸都不如了。禽獸還能接受馴化,而有一些人,幹著傷天害理的事情卻不聽勸說、不肯收斂。在這個時期,創世主將下世傳法救度世人,創世主將四面的大門都敞開,只要是認可創世主所傳的這個法好的世人都能得救度;而背離這個法而去的、反對這個法的人將被歷史淘汰。有很多世人是因為創世主的弟子講真相才知道這個法是好的,並因此而得救度。所以說「網開一面」,了解真相是世人得救的希望!

[附註4]天子之車共五種,出席不同的典禮時乘坐,其中木輅(木路)車為田獵及封蕃國時專用;車上有一面大麾(大旗),天子田獵時射殺了野獸,或「失前禽」時,天子即示意車上的侍衛落下大麾。詳見《周禮.春官.巾車》

[附註5]《史記.周本紀第四》:「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