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為了讓各位讀者了解〈草蟲〉這首詩篇的內涵,筆者說一個故事,此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安徽徽州地區:
建德(化名),在深圳的一家公司上班,他父親是國內一所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也是一位古文學專家。家裏給建德介紹了一位女朋友,姑娘名叫婉玲(化名),在黃山市的一家銀行上班。建德利用過年的假期及公司每年七天的年假回鄉跟對方交往了幾次,雙方都很滿意。後來雙方家長將結婚的日期商量好了,建德又向公司請了結婚假,從深圳回老家結婚。
回家後,建德的父親說要親自給他主持婚姻的儀式,讓建德一定要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建德心裏不以為意,不過他對父親還是非常尊重的,所以就一口答應下來。
婚禮的過程跟現在社會上也都差不多,也就是去接新娘及到酒店請親朋好友喝喜酒。當建德帶著新娘子回家時,發現客廳裏擺了一張小圓桌,上面鋪一塊紅布,圓桌邊有兩張小方凳相對。圓桌上放了兩個陶瓷的碟子,邊上各擺一雙筷子,建德的父親讓新郎新娘相對坐在圓桌邊。這時,新郎新娘及他們的朋友都笑嘻嘻的不在意,大家以為就是一個簡單的儀式,既然長輩有要求,就照著做好了。
這時,建德的父親給圍觀的親朋好友抱拳施禮,說道:「感謝各位親友來參加小兒的婚禮,今天我要按照古代『同牢而食』的儀式,給他們主持婚姻禮儀的一個重要步驟。甚麼叫『同牢而食』呢?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那還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社會,一般的家庭會在自己房屋附近做一個或幾個欄圈,古代叫『欄牢』,以便將放牧回來的牲畜關在裏面。家裏孩子結婚的時候,新郎新娘要吃同欄牢裏牲畜的肉。因為『民以食為天』,這就意謂著,你們結婚以後,就要依天禮,講道德,家裏吃的用的,都要你們自己辛勤工作所得,由於『牢』還諧音『勞』,是勞作、勤勞的意思。你們不能去拿別家的東西,不能非法佔有別人的利益,包括屬於別人的食物。朋友之間禮尚往來或長輩的饋贈是另一回事,這是第一。第二,讓你們『同牢而食』,就要求你們夫妻倆要同甘共苦,特別是建德你這個當男人的,不能只顧你自己,不顧你的妻子和家庭。在外地工作,為人處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結髮的妻子。」
建德的父親說這番話的時候,大家的表情都漸漸嚴肅了,沒有人再說笑,大家都靜靜的聽著,包括新郎和新娘。這時,建德的母親從廚房裏端出了一個盤子,裏面放了一塊肉(大約一兩左右),一把餐刀,建德的父親接過盤子,把它放在圓桌上,說:「這塊肉,只是用開水煮熟了,沒有放鹽,也沒有放其它調味品,現在請建德把肉平均切開,你們夫妻倆各吃一半,它還意味著,將來生活中所遇到的酸甜苦辣的事情,你們都要相互扶持,一起去面對和承擔。舉頭三尺有神明,讓神明見證你們夫妻倆的婚姻,讓神明保佑你們夫妻倆的恩義天長地久。請你們在吃之前,將各自的碟子舉過頭頂,心中默念三遍『神明尚饗』,然後再吃。」
這時,伴郎和伴娘各端出兩個裝清水的臉盆,讓新郎新娘淨手。淨手過後,建德嚴肅認真的將盤子中的肉切開,將其中一半放在新娘的碟子中,雙手舉起碟子遞給新娘,深情的說道:「婉玲,今後只要有我吃的,我一定會先給您一半;等將來我們有了孩子,您和孩子要先吃飽了,才輪到我吃。」新娘當時被感動的眼淚直流,接過碟子,對著新郎說:「建德,您要記住今天的承諾,您安心在外地工作,要常回家看看,我在家裏會好好孝敬爸爸媽媽。」
在新婚夫妻倆吃肉的時候,建德的父親用古音,在邊上反覆唱曰:
同牢而食,貧富不易。姻緣天賜,不離不棄。
…………………………………………
從這個現代版「同牢而食」的婚禮儀式上,我們也能理解到中國古代婚姻禮儀中的那份純潔和莊重。那是夫妻倆相濡以沫的承諾,及對上天安排這份姻緣的感恩。故事中的新郎將來在社會中工作的時候,在遇到不屬於自己的金錢利益或女色方面的誘惑時,如果能夠想起自己在婚禮中,在上天的見證下,對妻子的承諾,拒絕金錢和女色的誘惑,他真有可能得到上天的賜福。
我們再回來讀一下這幾句詩:「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新娘子「憂心忡忡」的是,她嫁到那個召南地區,禮儀還不夠完備普及,男方的家庭會按正統的婚姻禮儀來對待自己嗎?「亦既見止」言外之意是指「如果他能在婚禮中與我『同牢而食』依禮相見。」
「亦既覯止」,覯,有遇見的意思。孔穎達在註釋中說:「亦既見君子,與之同牢而食(亦既見止);亦既遇君子,與之臥息於寢(亦既覯止),知其待己以禮,庶可以安父母(可以讓娘家的父母放心了),故我心之憂即降下也(我心則降)。」
在先秦時期的婚姻禮儀中,同牢禮過後,還有一個儀式後才「臥息於寢」[6]。這樣整個婚禮的儀式才算完成。這兩個步驟都依禮完成後,才表示男方對待女方「以禮見止」,「以禮覯止」。新娘子才會「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看到有人登上山的南面,唱著山歌,說她要採摘蕨菜。而我還沒有在婚禮中見到他啊!我心中充滿了擔憂。如果他能用婚姻的禮儀與我相見,如果他能以禮相待與我成婚,那我才會喜悅。
因為那個「蕨菜」可以在家庭祭祀中用到,主婦將來有可能會去採摘來當供品。所以新娘子看到有人去採蕨菜,觸景生情,引出了後面的那幾句話。希望男方能夠與自己完成純潔莊重的婚姻禮儀,這樣她才會喜悅。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看到有人登上山的南面,唱著山歌,說她要採摘薇菜。而我還沒有在婚禮中見到他啊!我心中充滿了傷悲,因為娘家的父母此時正守著蠟燭掛念著我。如果他能用婚姻的禮儀與我相見,如果他能以禮相待與我成婚,那我才會安心。
依先秦時期的習俗,女兒出嫁離開家的時候,娘家的父母要在家裏點上蠟燭,三天不能讓燭火熄滅,以示思親之情,因為女兒也是父母親的心頭肉啊!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用《禮記.曾子問》原文並做了說明:「〈曾子問〉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注云:『親骨肉』,是為思與女相離也。」
新娘子在去男方家的路上,看到有人在採薇菜,想到了她在娘家時也受到這方面禮儀的教導,因為將來當主婦時,祭祀用的供品也要親自去採摘。可是,又想到娘家的父母這時還守著蠟燭掛念著自己。因為,如果男方不能用婚姻禮儀對待自己,自己也只能做為「出妻」返回娘家,那又怎麼對得起娘家的父母啊!「未見君子,我心傷悲」,言外之意是說:還不知道他是否會與我以禮相見,想起家中的父母此時正守候在蠟燭旁,我心中充滿了傷悲!
〈草蟲〉這首詩篇通過描寫一位大夫妻子,在出嫁去夫家路上的見聞及內心感受,來展現古代受過傳統婚姻禮儀教導的女子對神傳婚姻禮儀的敬慎重視態度。她希望自己的夫君能夠以禮相待自己,而這個「以禮相待」不是我們現代人想像的,男方必須給女方一個多麼深情的擁抱,或送給女方一顆多少克拉的鑽戒。外在的東西只能使夫妻關係維繫一時,卻無法長久。
從筆者所講述的那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明白,神傳的婚姻禮儀能夠喚回新婚夫妻本性中善良的那一面,所以新郎建德和新娘婉玲才有了發自肺腑的那一段對白。那是在上天的見證下,夫妻雙方相濡以沫的承諾及對上天安排這份姻緣的感恩。這也讓我們再一次的體會了中華神傳文明的神奇,和神佛對世人的慈悲。
此詩沒有一個字提到「禮」,卻句句都與「禮」有關。唐朝的經學大師孔穎達在《毛詩正義》〈羔羊〉這首詩篇的註疏中引用了古人說的一句話:「死義生禮」,這句話的大意是:我能夠為了『義』犧牲生命,但只要我活著,我就要按照道德禮儀去為人處事。
今天我們介紹「見止」與「覯止」兩個詞的運用。這兩個詞在漢代以後的詩文中被大量的運用,它們都只是表示「見面、會面、相見」的意思。筆者估計是因為《詩經》中這樣用了,所以後來的人把「見」或「覯」說成是「見止」與「覯止」,這樣顯得語氣很文雅。例如:
《晉書.列傳第十八》:「妻子守臣,涕泣見止。」這是大臣上表給皇帝,奏章中的一句話,大意是:妻子和孩子們流著眼淚與我相見,他們守在我身旁,擔心我出問題。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八》:玄素曰:「宮中所見止婦人,不知如樊姬等可與益聖德者幾何?」樊姬的事跡見漢.劉向《列女傳.楚莊樊姬》。
唐.孟浩然《山中逢道士雲公》:「邂逅歡覯止,慇勤敘離隔。」
宋.米芾《謹以鄙詩送提舉通直使江西》:「秋水浮湘月,樽酒屢覯止。」這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米芾的經典詩句,〈湘月〉既是詞牌名,又表示提舉(官名)大人從湖南出差到江西,秋水浮著湖南的月亮(秋水浮湘月),惜別之情躍然紙上;還不止這些,湘月都出現在酒杯的酒水中屢屢讓我看到(樽酒屢覯止),不捨得與友人離別的情誼讓讀者感同身受。
[附註6]主人說服於房,媵受;婦說服於室,御受。姆授巾。御衽於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主人入,親說婦之纓。燭出。《儀禮.士昏禮》◇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