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界五大望族之一的彭氏家族興建的粉嶺圍,約八百年歷史,由宋末至今,由三條村組成,包括圍內村、南邊村、北邊村。在歷史浪潮的沖刷下,時至今日彭氏後人依然不忘初心,世代傳承著民俗傳統,並視之為其文化之根。每年正月舉行的「點燈」儀式、太平洪朝,春秋二祭,以及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都是村中的大事,村內不少原居民即使已移居海外多年,仍會不遠萬里回來參與喜慶節日和祭祖儀式,履行彭氏後人的責任;村中亦有年青一代為傳承彭氏文化,熱心參與家族傳統活動的籌劃。

走進粉嶺圍,穿過一排排村屋,映入眼簾的是寧靜的風水魚塘、充滿歷史遺痕的古砲,還有青磚瓦蓋的圍牆,圍牆前的大片空地,就是每年正月期間,粉嶺圍彭氏家族舉行民俗儀式的地方。

彭氏是新界鄧、廖、文、彭、侯五大望族之一,粉嶺圍現有村民人口四千多人,最早由宋朝時期,由廣東揭陽移居香港,並於明朝萬曆年間移居粉嶺村一帶,並立圍定居。彭氏家族數百年來延續著民俗傳統,子孫後代敬天酬神,銘記祖宗厚德,是香港少數文化傳統保存較為完備的家族之一。

「點燈」儀式啟新年

粉嶺圍彭氏點燈儀式中的兩盞花燈。(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彭氏點燈儀式中的兩盞花燈。(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彭氏家族的傳統新年並非正月初一,而是從「點燈」開始。「點燈儀式」為新界鄉村的特有習俗,以「點燈」寓意「添丁」,稟告祖先和神明在過去一年有男丁誕生,其中以粉嶺圍彭氏的點燈儀式規模最為盛大。

點燈儀式包括請神、開燈、升燈、送燈、化燈。每年的開燈日均有不同,村民會預先擲筊,為來年的開燈日擇日。今年戊戌年的開燈日在正月初四。據村民回憶,最晚的開燈日曾在正月初七。

粉嶺圍村長彭振聲表示:「我們村有八百年歷史,我們傳統的習俗保存得非常好,每年都舉辦,每年開燈日,家人就在這裏升燈、拜神,祝福這個新的男嬰,將來身體健康,快高長大。」

開燈當日,彭氏族人抬著大轎,浩蕩出發前往粉嶺圍旁的三聖宮,恭請北帝、文昌帝及關帝來到圍前的神棚。神棚如同廟宇,前方有彩門、五供、香爐和門聯,神像置於後方,中間的大桌子擺放供品。神棚內掛有兩盞八角形大花燈,神明就座後,由「神頭」(又稱「朝首」)將一盞盞象徵男丁的油燈放進花燈內,接著將花燈升起,寓意為新添男丁開燈。由該日起至正月十五,每天有專人為油燈添油兩次,並在神棚留宿,確保燈火不滅。

開燈當日,彭氏族人抬著大轎,浩蕩出發前往粉嶺圍旁的三聖宮,恭請北帝、文昌帝及關帝來到圍前的神棚。(陳仲明/大紀元)
開燈當日,彭氏族人抬著大轎,浩蕩出發前往粉嶺圍旁的三聖宮,恭請北帝、文昌帝及關帝來到圍前的神棚。(陳仲明/大紀元)

神頭把象徵新添男丁的油燈放進花燈內。(陳仲明/大紀元)
神頭把象徵新添男丁的油燈放進花燈內。(陳仲明/大紀元)

彭氏後代不辭萬里回村做「神頭」

在粉嶺圍的傳統儀式中,「酬神」為最重要的一環。而每一年的洪朝儀式中,「神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代表粉嶺圍村向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據村長彭未齊介紹,凡已婚男性均可登記為「神頭」,早年只有四位,但因子孫越來越多,輪候時間太長,至今改為八位,但也得要輪候30多年才能擔任。彭未齊稱,比如他80年代結婚,直至2011年才擔任神頭。如果輪到自己做「神頭」,即使已移居海外也要回港擔任,或者請人替代,但一生人只能擔任一次「神頭」。

今年擔任神頭的村民中,有兩位從英國、一位從比利時歸來。其中一位在國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彭先生特地返村擔任「神頭」。他表示,雖然自己對許多儀式並不熟悉,要靠村中老一輩的人教他,但作為彭氏家族的一員,他感到非常榮幸,也十分自豪家族能夠延續傳統。

粉嶺圍彭氏儀式中,由八位村民擔任「神頭」(穿長衫下跪者)。儀式由喃嘸師傅(前方穿道袍者)主持。(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彭氏儀式中,由八位村民擔任「神頭」(穿長衫下跪者)。儀式由喃嘸師傅(前方穿道袍者)主持。(陳仲明/大紀元)

太平洪朝酬神祈福

粉嶺圍太平洪朝「送燈」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太平洪朝「送燈」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每逢正月十五至十六日,粉嶺圍的彭氏家族舉行太平洪朝儀式,該儀式持續兩日一夜。整個太平洪朝儀式由喃嘸師傅主持,彭氏子孫作為「神頭」協助完成儀式。

「洪」指洪水猛獸,寓意瘟疫、疾病、天災和人禍,「朝」是朝拜的意思。「洪朝」就是祈求神靈保佑,使村民和家畜皆得平安。粉嶺圍的太平洪朝儀式保留得較為完備,包括正月十五早上舉行的搶雞毛、扒船,夜晚舉行祭煞、貼人緣榜,正月十六凌晨化馬、唱麻歌、誦奏文、發送奏文,清晨問杯、劈沙羅、朝首送燈、化榜文、送神歸位。這些儀式均體現了村民對神明的敬意。

貼在神棚外的對聯上書:「昔年告(叩)許洪朝願,今日酧(酬)恩答謝神」,所謂的「昔年」和「今日」體現著太平洪朝儀式的循環,生生不息,每一年都要啟動此儀式感恩神明對圍村的護佑。

人緣榜貼在圍牆上。(陳仲明/大紀元)
人緣榜貼在圍牆上。(陳仲明/大紀元)

人緣榜貼在圍牆上。(陳仲明/大紀元)
人緣榜貼在圍牆上。(陳仲明/大紀元)

正月十六日,「神頭」把人緣榜從圍牆上取下,準備化榜文。(陳仲明/大紀元)
正月十六日,「神頭」把人緣榜從圍牆上取下,準備化榜文。(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太平洪朝「劈沙羅」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太平洪朝「劈沙羅」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太平洪朝「祭煞」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太平洪朝「祭煞」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獨特習俗「搶雞毛」

粉嶺圍太平洪朝「搶雞毛」習俗。(張浩林先生提供)
粉嶺圍太平洪朝「搶雞毛」習俗。(張浩林先生提供)

據村長彭振聲介紹,全港唯有彭氏保留了獨特的「搶雞毛」習俗,該習俗由「神頭」將一隻公雞拿到牌樓上,拔其雞毛,從牌樓上的圓孔擲下雞毛,讓村民爭奪。「雞毛」意味著「掃除」,村民搶到雞毛後帶回家,寓意為把不好的東西掃除。接著舉行「扒船」儀式,「神頭」抬著紙紮大船到家家戶戶蒐集炭、米、相思豆等物品,再將大船燒掉,代表去災除害。接著,村內一名未婚男丁擔任「拜年仔」,巡迴全村,將福氣送到家家戶戶。彭振聲表示,「(搶雞毛)將一年不吉利的東西帶走、燒走,有這樣的意頭。這些傳統習俗,都有二、三百年了,我相信全新界七、八百條鄉村,唯獨我們粉嶺圍姓彭的,有這樣的傳統習俗。」他還盼望,有年輕人能夠接班。「我們作為村的領導人,一定要投放多些時間、精力,和一些資源,讓下一輩去接班,令鄉村文化習俗可以保存下來,可以一代傳承一代。」

粉嶺圍太平洪朝「扒船」習俗。(張浩林先生提供)
粉嶺圍太平洪朝「扒船」習俗。(張浩林先生提供)

粉嶺圍太平洪朝「問杯」儀式。(張浩林先生提供)
粉嶺圍太平洪朝「問杯」儀式。(張浩林先生提供)

彭氏族人抬著大轎,將北帝、文昌帝及關帝恭送回三聖宮。(陳仲明/大紀元)
彭氏族人抬著大轎,將北帝、文昌帝及關帝恭送回三聖宮。(陳仲明/大紀元)

北帝、文昌帝及關帝恭送回三聖宮後進行拜神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北帝、文昌帝及關帝恭送回三聖宮後進行拜神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三聖宮前舞獅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三聖宮前舞獅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圍獨特的習俗,不僅令村民十分自豪,更吸引了不少學者、學生、攝影愛好者前往研究及拍攝,例如原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田仲一成在八十年代起就專程前往粉嶺圍,對村中的習俗進行研究,並留下了珍貴的錄影,見證著歷史。

在今年的太平洪朝儀式中,亦有不少外村人專程前往體驗傳統習俗。兼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碩士的李俊傑先生將此作為他的研究題目,他認為粉嶺圍能保持傳統是很難得的;攝影愛好者張浩林先生,亦跟足多日的儀式進行拍攝,以圖片記錄彭氏家族獨特的傳統。

青年村民盼傳承彭氏傳統

後生一輩的彭焯然,自小對延續彭氏傳統有一份熱情,曾在2010年的粉嶺圍太平清醮中擔任醮務委員會總務。他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訪問村中長者,記錄民俗與宗教儀式,盡可能多保留傳統文化,並鑽研這些文化背後的意義。

在彭氏傳統薰陶下,年青的彭焯然也成了喃嘸師傅,熱心參與彭氏傳統民俗事務。他表示:「如果沒有了(這些傳統)真的非常可惜!我希望盡力而為⋯⋯我出任何的力,就是想保留(傳統)。」也期盼能夠把這些儀式做得更好,有更多人重視這些傳統,令彭氏家族的傳統薪火相承,流傳千古。

(待續)

相關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