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多久會不計後果地衝動一回呢?如果能學會更有耐性,情況會如何?

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來觀察大腦,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後研究員詹金斯(Adrianna Jenkins)和該校哈斯商學院營銷和神經科學助理教授許明發現:想像力是培養耐性的通途。在採取衝動行動之前,如能設想到結果,比起依賴強大意志力,可能更有助於增加耐性。

兩位科學家稱這種增加耐性的技巧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其研究結果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刊出。

耐力實驗:明天100美元,還是30天後120美元?

許明和詹金斯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以探討想像力和意志力二者對耐性的作用:

在「獨立」框架下,參與者可以選擇在明天收到100美元,或30天後收到120美元。在「後果」框架下,參與者必須決定是明天收到100美元、然後30天內都收不到錢,還是明天收不到錢、30天後收到120美元。

203名參與者被分為兩組,104人必須在「獨立」框架下做選擇,另99人必須在「後果」框架下做選擇。

結果顯示,「獨立」框架下做選擇,參與者少耐性較少運用想像力。一位參與者寫道:「我寧願明天拿到錢,即使少一點。我可以馬上得到我需要的東西。為甚麼要為了區區20美元等上一個月?」「後果」框架組的參與者則更多去想像後果。那些更有耐心的參與者,處理想像力的大腦區域變得更活躍。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越多想像到他們選擇的後果,越能耐心地等到更豐厚的回報。◇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