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元朝仍稱為「吐蕃」。在談及忽必烈確立國教時,已經部份涉及了元廷對吐蕃的管理。

對西藏的管理 

根據史料的記載,蒙古與西藏正式確立關係,是在窩闊台次子闊端駐紮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時。公元1239 年,闊端派人攻打吐蕃。吐蕃人知曉無法抵擋蒙古鐵騎,於是,當時在吐蕃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薩迦派學者薩迦班智達代表吐蕃去與蒙古人談判。

經過協商,雙方達成協議,吐蕃歸附於蒙古,由蒙古汗國委派薩迦派領袖主持吐蕃事務,並將民戶、貢賦登記成冊,交給闊端。蒙古則不再派兵進攻。

蒙哥汗即位後,派官員入藏清查戶口,劃定地界,薩迦派新的領袖八思巴亦派人協助。彼時總領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在攻打大理時途經臨洮,亦與八思巴相談甚歡,八思巴還為忽必烈和察必王妃舉行了密宗喜金剛灌頂儀式。從此,八思巴跟隨在忽必烈左右。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60 年)後,八思巴被封為國師,受玉印,統領全國佛教事務,並受命創建新的蒙古文字。

公元 1263 年,八思巴返回吐蕃,行前受命統領吐蕃,受賜珠寶、冊印。第二年,在「總制院」成立後,兼任總制院使,總管藏區事務。當然,對於吐蕃其它教派和地方勢力,忽必烈並未忽視。忽必烈根據吐蕃的物產分布情況,重新劃分了行政區域,設立了13 個「萬戶」,各萬戶兼管軍事民政,他們也都屬於八思巴管轄。1270年,忽必烈又封其為帝師。

此外,元朝從蒙哥汗到忽必烈期間,先後在藏區設立了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轄區包括今西藏大部份地區(昌都地區以外)。他們主要負責對藏區的軍事管理、推薦官員、管理驛站和佛事活動等。

忽必烈除了封八思巴為國師、帝師以示推崇外,對於吐蕃僧人也十分優待,不僅給他們賜官、封號,還允許他們不服兵役、勞役和繳納賦稅。

考慮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對管理、軍事及商旅往來很不方便,忽必烈決定建設通往西藏的驛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修建了一條從青海通往薩迦地區的道路,沿途一共建有 27 個大驛站,保障了交通,也加強了西藏與內地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的聯繫。

對雲南和蒙古的管理 

雲南,是忽必烈親自打下來的,被擒的大理國王段興智被蒙哥汗任命為大理總管,子孫世襲,並賜名「摩訶羅嵯」。與此同時,蒙哥汗加封蒙古大將兀良合台(與忽必烈一起攻打雲南)為大元帥,「還鎮大理」。

忽必烈即汗位後,在雲南設立多個驛站,有的甚至可以抵達緬甸,並經緬甸到達印度。公元 1267 年,忽必烈任命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出鎮雲南,兼管轄大理、善闡等蠻夷部落,並為其設立大理等處行省六部,以闊闊帶為尚書行省,之下設置了路、府、州、 縣,又設置若干「軍民總管府」。在前往雲南前,忽必烈叮囑忽哥赤要「善撫吏民」。

公元 1271 年忽哥赤離世。忽必烈派宗王脫忽魯鎮守雲南,於 1274 年又派自己所賞識的 「賽典赤贍思丁」主持雲南政事。

才智、品德都令人讚歎的賽典赤贍思丁,與脫忽魯合作,在任6年期間,不負忽必烈所託,鼓勵民眾發展農業和桑蠶業,對雲南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雲南和內地的聯繫更加密切。

忽必烈重視經濟發展,鼓勵屯田,發展農業,同時改善交通,設置驛站。圖為清 陳枚畫《耕織圖(冊)·登場》故畫00337500016。(台北故宮博物院)
忽必烈重視經濟發展,鼓勵屯田,發展農業,同時改善交通,設置驛站。圖為清 陳枚畫《耕織圖(冊)·登場》故畫00337500016。(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後,至公元1382 年,駐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大理總管段世戰敗歸降明軍,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統治雲南地區長達 128 年。

再來看蒙古地區。忽必烈即大汗位後,統治中心逐漸轉移到中原地區,先升開平為上都,後定都燕京,改名為「中都」,而之前蒙古的都城「和林」的政治地位下降。忽必烈在和林先後設置轉運司、宣慰司都元帥府,使蒙古地區在政治上處於一般邊界地位。

阿里不哥臣服後,忽必烈派漢人劉好禮出任拖雷封地益蘭州、吉利吉斯(今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等五部斷事官,還派大量工匠前往,幫助當地居民興建城郭、官署,發展農業、手工業,同時設置驛站。當地的發展對於忽必烈遏制海都等人的叛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昔里吉叛亂後,佔據了該地。忽必烈派伯顏平息叛亂後,任命太子真金之子「梁王」甘麻剌坐鎮和林,協調蒙古地區的軍隊。公元1289 年,忽必烈正式在和林設行樞密院,伯顏任行樞密院院事。幾年後,被改封為「晉王」的甘麻剌代替伯顏,坐鎮和林。忽必烈讓其「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並允許其設立王府,設置王傅、內史等官,這也是忽必烈時期在蒙古地區設立的最完備、權力最大的宗王官署。

完善站赤制 設急遞鋪

元朝地域遼闊,但卻能保持全國政治、軍事、經濟和交通信息的順暢,而這依賴於「站赤」制度。蒙古人的站赤制度就是「驛站」。驛站由來已久,由官府設置,主要功能是「通達邊情,布宣號令」,蒙古時期加以擴大,並在忽必烈時期得以完善。每一驛站都有一座府邸,供使臣往來居住。每一驛站還備有不少馬匹,有的多達四百匹。據記載,忽必烈時期全國站赤共有1,400處,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邊遠地區和四大汗國間的驛站。

作為驛站的補充,忽必烈時還設置了傳遞緊急文書的機構,名為「急遞鋪」,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設一鋪,每鋪置鋪丁5人。鋪丁一晝夜要行四百里,輾轉傳遞軍政機要文書。是以,百日路程的文書消息,十個晝夜就可以送到朝廷。對於文書交接,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果出現問題,主管官員和鋪丁都要受到懲罰。

元代的驛傳制度對當時的波斯、俄羅斯、埃及和中亞、西亞諸國都產生了影響,在俄羅斯竟沿用了數百年之久。

簡言之,忽必烈對於龐大帝國的邊疆地區,一方面在政治上根據當地情況採取不同措施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則重視經濟發展,鼓勵屯田,發展農業,同時改善交通,設置驛站,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繫,使宋、遼、西夏、金時期各少數民族偏守一隅的情況逐漸有了變化,這使得忽必烈的大一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十分穩定。◇(待續)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