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先農之祀,始於公元 1272 年二月,其儀式如社稷。1277年二月,忽必烈曾親祀先農於大都東郊。1278 年二月,再祀先農,耕籍田──耕籍,中國古代歷代帝王親自耕田之禮,以示重視農業。

除此之外,元代還祭祀三皇和風師、雨師、雷師。

風、雨、雷師之祀,自公元 1270 年十二月開始,大司農請於立春後丑日,祭風師於東北郊;立夏後申日,祭雷、雨師於西南郊。以此表明對上天的敬畏。

元代還十分重視岳鎮、海瀆之祭,這開始於公元 1261年,忽必烈遣使代祀,而這應與蒙古人原有的薩滿信仰和祭祀山川的習俗有關。

建廟祭祀孔子

早在潛邸時,忽必烈曾向大儒張德輝詢問有關孔子的問題。比如他問:「孔子歿已久,今其性安在?」

張德輝答道:「聖人與天地終始,無所往而不在。殿下能行聖人之道,即為聖人,性固在此帳殿中矣!」

忽必烈又問:「孔廟祭祀的禮義何在呢?」

張德輝說:「孔子為萬代王者之師,治理國家的君王都很尊敬他,修繕孔廟,按時祭祀,是否崇儒,對聖人並沒有甚麼影響,但可以使人們看到國君崇儒重道的心意。」

忽必烈聽罷,說道:「從今以後,祭孔大典不要廢除。」

公元 1252 年,張德輝等人拜見忽必烈,尊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欣然接受。

忽必烈即位以後,在上都和孔子故里分別建「宣聖廟」,即「孔廟」,以此宣揚儒家思想。成宗始建宣聖廟於大都,如北京的孔廟建在市中心的東北角,離雍和宮不遠,其所在的街道名為國子監街,也叫成賢街。

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很多帝王也來此祭祀孔子,所以地位相當高,與山東曲阜孔廟、吉林孔廟、南京夫子廟並稱「四大孔廟」。

元朝宮廷大規模祭孔子,始於公元 1273 年。這年三月,中書省命舉行釋奠禮,執事官各穿其公服,諸儒士襴帶唐巾行禮,祭拜孔子。

公元1282 年,元朝議立孔子後裔之事,當時稱為孔氏之宗的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氏北宗和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朝廷查明「孔氏子孫寓衢者乃其宗子」,即住在衢州的是大宗,因此想召孔洙入朝,並想讓他回曲阜襲封奉祀。孔洙以先世廟墓在衢州,不忍離去,將爵位讓於曲阜的宗弟孔治,請求朝廷准其留居衢州,奉祀先祖守護陵廟。他還以母親年老要求南歸。忽必烈稱讚他「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之後」,並准其所請,授孔洙承務郎、國子監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事,還給他護持陵廟的璽書和俸祿,後孔洙任奉訓大夫、儒學提舉。

從忽必烈開始,終其元朝一世,歷代皇帝對儒家對孔子都很推崇。

推崇藏傳佛教首創帝師制度

蒙古人從成吉思汗起,對宗教就採取了十分包容的政策,允許各種宗教的存在和信仰的自由。成吉思汗當年不僅與道家的丘處機傾心交談,還見過佛教的海雲禪師。成吉思汗嫡出的小兒子拖雷的正妻唆魯合帖尼信奉基督教,他們的四個兒子除了小兒子親近基督教外,其他三個兒子中蒙哥和忽必烈更傾向於佛教。

忽必烈即大汗位後,於公元 1264 年在中央設立宣政院(初名為總制院),掌管全國宗教和吐蕃(今西藏)事務,以國師「八思巴」領之,這是以前中原王朝所不曾有的。

八思巴(公元 1235 ~ 1280年),本名為羅卓堅贊,「八思巴」在藏語中是「聖者」的意思。由於羅卓堅贊自幼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學習薩迦派的一切顯密教法, 7 歲時就能「誦經數十萬言,能溝通其大義」,因此被吐蕃人稱為「八思巴」。

八思巴 11 歲時,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前往涼州會見闊端(元太宗窩闊台第二子),並從此滯留涼州。公元 1251年,薩迦班智達圓寂後,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八思巴成為薩迦派新的領袖,當時他只有17歲。

公元1253 年,蒙哥汗派總領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率兵南下攻打大理國,蒙古大軍需要經過吐蕃地區。八月,忽必烈軍抵達臨洮(今甘肅臨洮縣),遣使至涼州請八思巴前來商議協助蒙軍通過吐蕃地區之事。

八思巴來到臨洮後,對忽必烈建言道:「吾師有言,藏法治藏,大路通天,高宣佛號,法力無邊。」

忽必烈在與八思巴的交談中「與語大悅,日見親禮」。

這一年,八思巴在軍中為忽必烈和察必王妃舉行了密宗喜金剛灌頂儀式。在25 名信眾的陪同之下,忽必烈和察必王妃受吉祥喜金剛灌頂三次,並尊八思巴為上師。雙方結成了「施主與福田」「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灌頂」是佛教密宗的一種儀式。

從此,八思巴跟隨在忽必烈左右。公元 1255 年,在忽必烈主持的佛道辯論大會上,他以淵博的知識和無比的辯才,讓忽必烈驚歎。

忽必烈公元1260 年成為蒙古大汗後,八思巴被封為國師,受玉印,並受命創建新的蒙古文字。17 世紀初,蒙古文史書《阿勒坦汗傳》上記載道:「忽必烈薛禪汗於世聞名,此聖者請來呼圖克圖八思巴喇嘛,使將一切經咒音譯為畏兀兒文(指畏兀體蒙文)。廣泛建立對佛的三信仰,盡使宗教弘傳發展,使全世界普享太平之福,猶如昔日聖轉輪王般名揚四方。」

公元 1263年,八思巴返回吐蕃,行前受賜珠寶、冊印。第二年,在總制院成立後,八思巴兼任總制院使。忽必烈還根據吐蕃的物產分布情況,重新劃分了行政區域,設立了13個萬戶,各萬戶兼管軍事民政,他們也都屬於八思巴管轄。

考慮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對管理、軍事及商旅往來都不方便,忽必烈決定建設通往西藏的驛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修建了一條從青海通往薩迦地區的道路,沿途一共建有 27 個大驛站,保障了交通。

公元 1269年,八思巴借用藏文字母製成一千多個蒙古新字「八思巴字」,但因受了漢人影響,格式採用直書。要知道,蒙古人早期是沒有文字的,後來成吉思汗滅了乃蠻部後,讓畏吾兒人塔塔統阿用畏吾兒文書寫蒙古語,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於是,忽必烈讓八思巴創製出一種新的文字,作為全國通用的官方文字。從此,元朝官方文書一律使用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新字書寫,但民間並未流行。因此,元朝滅亡後,這種文字就失去了使用價值。

公元1280 年,八思巴圓寂,時年 46 歲。忽必烈賜號「大元帝師」,還在京城為其修建舍利塔。據說八思巴年幼時,曾夢見自己手拿一根有 80 節的籐杖,但到第46節處就彎曲了。第二天他向薩迦班智達說起時,薩迦班智達對他說:「這預示著你的歲數,所以到46 歲時要格外留心。」想不到一語成讖。

從八思巴開始,一直到元朝滅亡,歷代皇帝皆以喇嘛為帝師,新一任皇帝在即位之前,必須先就帝師受戒。忽必烈之舉,奠定了後來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設立帝師制度的基礎。而忽必烈給予藏傳佛教如此高的地位,並在大陸大力宣揚,使得全國信仰者迅速增加,其在位時期,全國佛寺達到 4.2 萬座。而整個元朝,受封為帝師者總計 14人。

不過,對於其它宗教,忽必烈仍予以尊重,如對歐洲來的基督教士,也以禮待之。宗教信仰自由,從成吉思汗時起,至元朝終結,都不曾改變。◇(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