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0 年,忽必烈即位後馬上召見史天澤,詢問治國安民之道。
史天澤建議:「朝廷當先立中書省和六部以正紀綱,設監司以監督各路,施恩澤使人民不反叛元朝,除去貪官污吏,任用賢能之人,頒布官吏俸祿以養廉,嚴禁賄賂以防奸,望能上下相應,內外休息。」
忽必烈深以為然,並採納了他的建議。第二年,史天澤被拜為中書省右丞相。
史天澤執政後,凡前所列舉的那些治國安民之術,無不相繼推行。又定「省規十條」,為中書省的政務樹立了準則。九月,他扈從忽必烈親征阿里不哥,至昔木土之地,史天澤率領左軍,合力夾攻,阿里不哥敗走。
之後,史天澤又被委以重任,節度諸將平息李檀之亂,但他從未把皇帝親授的詔書示人。平叛回來後,忽必烈慰勞他,他卻把這次平叛功勞歸於諸將,可見其為人謹慎謙遜。
叛亂平定後,一些儒臣上書,認為亂事之起,是由於諸侯權重。史天澤遂上奏:「兵事、民事的機權,不可以集中在一家手裏。罷去諸侯兵權,請從臣家開始。」史氏子姪即日解除兵權者有17人,史天澤之心胸坦蕩非比尋常。
公元1266 年,仍為右丞相的史天澤被封為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次年,再授光祿大夫,改任中書左丞相。1269 年,忽必烈因宋朝沒有歸附,欲取襄漢地區,詔令史天澤與駙馬忽刺到襄陽實地勘察,規劃戰略。他們到襄陽後,選出要害之地,築城堡工事,貯藏兵儲,做攻南宋準備。
第二年,史天澤因病返回燕地。之後,又被晉陞為: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忽必烈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規定:中書尚書兩省、樞密院、御史台,一月或一旬內,遇大事須與史天澤商議,小事則不必煩他。足見對他的重視和關愛。
公元1273 年,史天澤與阿朮等攻克樊城,襄陽降。第二年,忽必烈詔令史天澤與丞相伯顏總領大軍自襄陽水、陸並進伐宋。到達郢州時,史天澤因病北還至真定,忽必烈非常關心他的病情,派其子史槓與管理醫藥的官去看望、送藥。
公元1275 年3 月5 日,史天澤在真定病逝,享年74 歲。他逝世前上奏:「臣天年有限,死不足惜。但願天兵渡江,慎勿殺掠。」
忽必烈聽聞噩耗後震驚哀悼,派近臣追賜史家白金2,500 兩,並追贈史天澤為太尉,諡號「忠武」。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朝廷還為其立廟紀念。
史載,史天澤器量涵弘,識慮明哲,知時識勢,應變制宜,平時從不自誇其能,但遇大事時則毅然以安天下為己任。據說他拜相之日,門庭悄然無聲。在中書省為相後,他善於傾聽屬下不同意見,決斷事情有時秉承上意,有時據理更改,進行多方周旋。他40歲開始攻讀書史,尤熟悉《資治通鑑》,其立論多出人意料之外。
史天澤出將、入相50 年,能做到「上不疑而下無怨」,人們把他比作唐朝名將郭子儀和北宋名將曹彬。忽必烈有此能文能武的大臣輔佐,焉知不是上天的安排!
鎮國大將軍張弘范 被賜「拔都」榮譽稱號
張弘范,是成吉思汗時期都元帥張柔的第九子,他有8 個哥哥、兩個弟弟。忽必烈金蓮川幕府的重要成員郝經,曾是張家子弟的家庭教師。在良好的教育下,長大後的張弘范是文武全才。
張弘范20 歲時,身長7尺,儀表堂堂。當時男子成年都有蓄鬚的風尚,張弘范長鬚垂胸,算得上是一位美髯公。他不僅能騎善射,而且以善使馬槊(即古代的武器長矛)知名於世。除此之外,他口才很好,還擅長寫詩作歌。
當時,他的八哥張弘略任順天路總管,去壽陽行都報告一年內本路戶口、田地和賦稅徵收等政事,張弘范代行兄之職務,吏民都佩服他辦事果斷、有條有理。他還雷厲風行地整頓了轄下蒙古軍的軍紀。
公元1260 年,忽必烈即汗位後,24 歲的張弘范被任命為御用局總管。1262年,改任行軍總管,跟隨親王合必赤討伐山東的李璮叛亂。在軍中,他嚴以律己、廉潔奉公,處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賞必罰,對士兵疾苦也十分關心,這讓他贏得了聲望。
在平叛過程中,張弘范開始展現其軍事才能,使用誘敵之法消滅叛軍部份力量, 因此深得忽必烈器重。平叛後,張弘范被調入忽必烈的親衛怯薛軍,忽必烈親自把金虎符交給張弘范,讓其接任順天路管民總管。彼時,佩帶金虎符是一種特殊榮譽。
公元 1265 年,張弘范調任大名太守。他在上任前微服私訪後,發現了官吏們非法加徵賦稅,導致群眾怨聲載道,因此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官吏。他很快得到了所轄百姓擁護。那一年正趕上大水災,許多百姓的房屋都被淹沒了,很多人交不起賦稅,張弘范自作主張免除了賦稅。忽必烈也沒有治他專斷之罪。
公元1269年,蒙軍圍攻襄陽,圍困襄陽的漢人軍隊大部份是平叛後改編的李璮舊部,以勇狠驕悍、難加管束著稱,統領他們的人必須是一個有本事又得軍心的將領,忽必烈一下子想到了張弘范,任命他擔任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
張弘范向主帥伯顏建議「用重兵圍困襄陽」,首先應切斷襄陽的糧道,伯顏採納了他的建議,並派他率兵千人去戍守萬山糧道。在萬山城堡,張弘范遭遇了宋軍,他沉著應戰,以少勝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
公元1271 年,伯顏再次接受張弘范的建議,在逼進襄陽的地方構築「一字城」,即把原來一個整體的「襄樊軍事防區」切割成兩份,先攻破樊城。
第二年,在攻打樊城時,張弘范肘部中箭,他包紮好傷口後馬上去見伯顏,提出:「若截攔江道,阻斷援軍,水陸夾攻,樊城必破,樊城破則襄陽無所依恃。」
伯顏依此而行,樊城被攻陷,襄陽守將投降。
這場最為關鍵的戰役勝利後,張弘范以襄樊戰役的功勳帶著降將呂文煥去見忽必烈,受到了「賜錦衣、白金、寶鞍」等獎勵。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獎賞。
公元1274年,伯顏開始發起了對南宋新的攻勢。
忽必烈遣使告誡伯顏毋輕貪進,天氣炎熱,應稍稍休整,待命前進。張弘范卻認為,此時宋軍勢已衰,元軍正可以乘破竹之勢連續進攻,「豈應遲緩而讓敵人的計劃得逞?」伯顏深以為然,遂回朝當面向忽必烈奏明江南形勢,並得到繼續進軍的旨令。
其後,張弘范率軍又取得瓜洲、焦山之戰的勝利,南宋全線潰敗於焦山。焦山之戰是臨安陷落之前元軍伐宋的最後一次大戰役,張弘范奪戰艦80艘、俘虜數千人。由於這次戰役的功勞,忽必烈賜他以「拔都」(蒙語意為勇士)榮譽稱號,並改授他毫州萬戶。
公元 1275 年 10 月,張弘范班師北還,被授予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在他返回大都後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特命御醫前往診治,並規定每日上報病情,還派近侍傳口諭給御醫說:「我有軍國大事,等著同九拔都商量決定,一定要盡心治療,使他迅速恢復健康。」足見忽必烈對張弘范的器重。
公元 1278 年,忽必烈任命張弘范為蒙古漢軍元帥,前去攻打南宋小朝廷。臨行前,張弘范以漢人素來不統領蒙古軍為由,請忽必烈委任蒙古臣中可信賴者為首帥,忽必烈表達了對他的信任,並賜予他劍甲,如有不聽命者,可用此劍來處置。張弘范又奏薦李恆為其副帥,得到批准。
果然,張弘范沒有辜負忽必烈的期望,在崖山消滅了南宋小朝廷最後的殘餘力量,並俘獲宋丞相文天祥。其它抵抗力量也隨之偃旗息鼓。嶺海平定後,張弘范在崖山南面刻石記功而還。
公元1280 年10 月,立下大功的張弘范病逝,終年43 歲。1319年,加封為淮陽王,又改諡 「獻武」。
與文天祥同時被俘的南宋禮部侍郎鄧光薦,與張弘范多有交往,在張弘范病逝後, 他寫道:「據鞍縱橫,橫槊釃酒,叱吒風生,豪快天縱。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