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日,正值中共建政75周年。自由亞洲電台在粵語新聞報道中報道香港慶祝中共國慶情況,訪問了3個不同年齡的香港人對中國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看法,我是其中一個。我的報道甚至做了標題:「前『大中華膠』:完全沒感覺了」。細看之下,報道的設計原來是:找我這個周旋在兩個身份之間、最終選擇香港人的70後,襯托起兩個只有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受訪者。
由於父母一直在左派機構供職,自小接觸中國、中共文化較多,最「痴線」的時候是在考中學會考時書也不讀而看馬列選集;會考後為了到北京等地旅行而自學普通話、漢語拼音。回想起來,這些都是自然發生的,可見家庭因素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然而,物轉星移,到了今天,我除了香港人的身份外,其它不再堅持:離港前我在背部做了一個獅子山的紋身,讓香港與我同在;原本我頗堅持要兒子學懂用筷子,現在也決定隨緣。
事實上,我自問與典型的「大中華膠」頗有分別,其中一個是對台灣的態度。我成長的年代,是多元身份兼容的年代。每逢10月,街上和行人天橋掛滿青天白日滿地紅和五星紅旗。家裏雖然是左派背景,但從來沒有對台灣說過半句壞話,父親生前也以沒有到過台灣為一大憾事。
今天以中共意識形態主導的國民國安教育風行雷厲,五星紅旗下成長的香港人也許想象不到,80年代以前香港的教育界有充份的土壤讓台灣觀點容身。那時的中史教科書,會有專章介紹台灣歷史,例如著名的「十大建設」;現代教育等出版社的「現代中國地圖」,仍然有綏遠、察哈爾、熱河等省。
講到台灣,有一件難忘事。我到過北京幾次,但由於一直只是小薯,無緣參加過國慶觀禮。相反,我卻湊巧曾在台灣過雙十節。那是2017年,我作為考評局代表和同事獲公費到台灣與「大考中心」(地位等同香港的考評局,負責籌辦台灣大學入學試)進行交流,當時適逢雙十節,我們在凱達格蘭大道觀看了雙十花車巡遊,也到總統府參觀,當時正在進行「Power to the People(人民的總統府)」展覽,印象最深的是漫畫家筆下的總統府,現代感十分強烈。剛在到網上搜查,相關展覽應該仍在進行,朋友們下次去台灣可以順道遊覽。
再說左派。我在港大主修歷史,歷史系內有關中國史的課程幾乎都有報讀,甚至連上海史也不放過,後來博士論文也選擇廣州史作為題目。然而,未決定報讀研究生時,我記得曾與家人商量,是否可以考慮到新華社(即今天的中聯辦)工作。當時是六四後的3年,我記得,父母堅決反對,說香港的大學生在「新記」做了一兩年後也相繼辭職,在那裏既難適應,又沒前途,不如安心考取研究生好了。
連自己的職工也勸退子女不要做,愛國這一碼子事其實相當諷刺。◇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